何志华
摘 要: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性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性教学,对此,高校教师必须适时进行改革,探寻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开创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改革措施
高校教育是输出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满足新时代下高校教育的新进程和目标,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教学方面,教师应该积极寻找改革的新策略。面对新课程改革政策的形式,高校教师应该抓住机遇,把握新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创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为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课程的教学注入新的动力,提升教学效率。
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主要是研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具有随机性事物的概率,此门学科的应用性强、适用性广泛,对于大部分学科的发展和研究都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正因如此,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都将概率论设置成了基础课程,要求所有理工科的学生在本科期间进修。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概念相比于数学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公式的应用也比较困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大多都只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层面,教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基本概念的讲述,时间充裕时再引导学生练习相关的习题。这种单一、枯燥的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始终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难发挥出来。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下,企业以及各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现在需要的是具备创新型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大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尽快改变教学方式,保证高校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对教材进行改革
传统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大都是依据十几年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以及调查数据编制的,虽然具备真实性,但在新时代的高校教学下,其已经不能完全与社会发展的现状相统一。高校概率论教师在教材方面必须适时地做出改革,将教材中原有的素材和例题适当地取缔,取而代之的在其中穿插进近年来比较新颖的例证素材。而且,传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内容单一,理论知识占的比例非常大,这很难在教学中达到“应用”的效果。为了提升概率论教材的“实际应用性”,教师就必须简化和更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将课本理论知识的难度降低,相应地穿插进一些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教学事例,作用生活中的实际概率问题,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与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比如教师在进行“互斥事件”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此知识点的含义,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日出日落的实例为学生讲述。如日出的时候不会出现日落的现象,日落的时候不会出现日出的现象。或者是将掷硬币作为例子,当硬币正面向上时,它的反面势必是向下的,不可能同时与正面一起朝上。以这些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切实体会到的实例作为教学素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脱离抽象的概念,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知识中更深一层的含义,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二)对教学理念和手段进行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中,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大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思维,认为只要学生讲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了解透彻,再做大量的习题进行练习,便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固定的公式和解题套路,将学生置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之下。教师内心的教学态度实质上是“强制灌输”,学生在這种教学环境下,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于学生的正常学习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引入新型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多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将有限的知识进行无限的延伸,将相同的公式试着带入不同的题目中解答。拓宽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实际应用中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比如在“条件概型”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当学生理解之后,再为学生出相应的例题,让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习题解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探索中应用,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语
高校的概率论教学面对当下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适时做出改革。教师首先要优化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实用性强的学习资料,再改变教学理念,引入先进的教学思维和手段。先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栋梁.关于高职院校数理统计教学的一点思考[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6):749-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