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关公风筝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9-10-24 09:16王冬慧张雨刚马苗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

王冬慧 张雨刚 马苗

摘 要:关公风筝是关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纽带,也是关公信俗体育的一朵奇葩。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西方体育文化的侵袭,本土地域文化也面临着世俗的冲击,关公风筝亦是如此。本文以关公风筝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河东地区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关公风筝进行人类学考察,探究其发展与演进的历史变迁。研究表明:关公风筝传承与发展存在传承人老龄化、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宣传效果不佳,群众认知不足,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缺失,政府支持力度薄弱等问题。建议:加大媒介宣传、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校园传承、融入河东历史文化、借助旅游大力推广等对策。

关键词:关公风筝;现实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5-0050-05

Abstract:Guan Gong kite is the link betwee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uan Gong culture, and it is also a wonderful work of Guan Gong′s customary sport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sports culture, the local regional culture is also facing the impact of the secular, as is the Guan Gong kite. This paper takes Guan Kit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conduct an anthrop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Guangong kites that coexist with ancient and modern Hedong areas, and explor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uangong kites exists: the aging of the inheritors,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crafts, the poor publicity, the lack of cognition by the masses, the lack of relevant national support policies, and weak government support. Suggestions: Increase media propaganda, innovate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accelerate campus inheritance, integrate into Hedong′s profound culture,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ourism through tourism.

Key words:Guan Gong kite; Realistic dilemma; Path

自1988年以來,关公风筝先后20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风筝比赛、展览,风筝作品多次作为礼品馈赠国际友人。2013年 “关公风筝”被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2014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荣誉称号。运城,古代称之为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耕文明诞生在这里,与此同时诞生了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关公风筝,俗称风鷂。相传,历史的河东是一片富饶的土地,远古的先民们出于生存需要驱赶害虫,起初在黍杆上系一飘带,立于秋田之中驱赶鸟禽,后逐渐受鷂子翔飞所悟,扎鹰鸠形状,用线牵引放飞,保护稷粟,形成关公风筝雏形。在选题和调查过程中,阅读了许多文献资料,通过中国期刊网和学校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民间传统文化、民间体育、潍坊以及南通风筝研究、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文章,并进行整理归纳。另外,还翻阅了相关的古文献资料,查看有关地方志,获得了客观真实的关公风筝运动相关资料。课题组通过对运城风筝协会主席李汝珍等人的访谈,了解关公风筝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究其传承与发展的现代道路,推动关公风筝融入地方城市发展。目前,虽然关公风筝的参与人数较少,社会竞赛举步艰难,但是通过关公风筝进校园,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加快关公文化旅游节体育赛事开发等等,可以为关公风筝的传承与发展指明道路。

1 关公风筝的民俗文化内涵

1.1 关公风筝传承与发展的现代荣耀

关公风筝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在维护文化多元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有重要价值。2006年,关公风筝参加了山西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后又参加了山西省民间艺术博览会,是山西省唯一的风筝参展项目;2013年,关公风筝代表我省参加全国体育非遗项目展示,并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也是我国北方风筝项目唯一获此荣誉;2014年,关公风筝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并获得“中国体育文化旅游精品奖”。但目前关公风筝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生存与发展等多方面受到冲击,如何保护关公风筝,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手段实现河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摆在河东人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因此,研究关公风筝的现状,对于制定适合关公风筝及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2 关公风筝传承与发展的社会价值

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大健康”背景下,身体锻炼能够全方位、全面化的保证人的身心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利用空闲时间从事各种体育锻炼,关公风筝以它独特的优势,走进了人们健身的视野,它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既可以自娱自乐又可以竞相比武,老少皆宜,人人可以放飞。风筝是体育活动中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并普及的项目,从整体来说,放风筝属于低强度,养练兼容的节奏运动,从医疗心理学角度讲,放风筝有着特殊的心理治疗效果,当漫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伴随着鲜花、绿草、蓝天、阳光和风的环境,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会更加活跃,进一步增强体内的供氧和新陈代谢,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从品德教育方面讲,放风筝能够让人们在风筝游戏中学习社会规则,培养沉着、自信和控制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由此可见,关公风筝的传承及发展至关重要。

2 关公风筝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关于风筝的起源问题,国际公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并多被认定为军事的需要。关公风筝历史悠久,中国风筝的起源也有学者认为是尧舜禹时代的黄河流域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而关公风筝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2.1 艺术起源发展阶段

河东风筝源于农事的需要。据李汝珍介绍,尧舜当年在此建都时把河东大地治理成一派地肥粮丰、国泰民安、男耕女织、风调雨顺、幸福吉祥的景象,但每到秋收季节却不时地有成群田雀侵吞稷粟,致使眼看丰收的粮食遭受损失颗粒无收。于是人们便在风吹衣带飘动的启发上,在田里竖立起木桩,上着衣冠,一则拟似人形,二则衣带随风飘动,以此假势驱害鸟。这便是关公风筝的艺术起源。

2.2 农业保护发展阶段

后经战争,灾荒等缘故,使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民间艺人汇聚河东,把固定式的护田雏形风筝改为鹰鸠之类飘动式风筝,于秋天系田边的树枝或田埂的木桩上,乘风而翔,鹰鸠滑翔飘动,构成假象,以恐吓田雀,保护农田。这种“鷂子护田,确保丰收”的草人、鷂子在河东屡见不鲜。

2.3 消遣娱乐发展阶段

唐宋时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不断繁荣与交流,造纸业的兴起,风筝制定由绸麻布改成纸质,形成了早期的纸鸢。关公风筝也逐渐由保护农田转变为消遣娱乐,河东大地当时也流传着一首诗“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后经不断改造,增设了发声装置,放飞空中后,其声如筝之鸣,因此,人们开始称其为风筝。

2.4 情感表达发展阶段

宋金时,河东已成为我国风筝活动的最繁盛地区,民间放风筝已很普遍,成为我国早期风筝娱乐活动的一个中心,后又不断受民俗影响,用各种造型表达情感和精神寄托。正如河东民谚所云“春游东来秋护田,一年四季祈平安”。明末,河东大地上的芮城、永济、临猗等地沿黄河一带把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定为风筝节,风筝被青年男女所接受,河东的著名民歌《放风筝》就反应了这样的情景“二月里来放风筝,哥嫂两人去踏青,捎带放风筝,噶扫二人往前行”。清末,关公风筝成为北方风筝活动中心地区。

2.5 战争情报发展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为打击中国人利用风筝传递情报,禁止国人放风筝,关公风筝活动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风筝作为好逸恶劳,不务正业的象征,对其进行了严重摧残,关公风筝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民间艺人发展困难。198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使关公风筝焕发了青春。1988年,运城首次代表山西省参加了潍坊国际风筝会和全国风筝邀请赛。此后,有连续多次组队参加北京、南通等国际风筝赛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关公风筝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惑

3.1 传承手段和方法单一以及传承人的老龄化

关公风筝是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因农事需求逐步发展,其技艺随着生产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素发生改变。李汝珍介绍,关公风筝工艺的传承主要是师徒相传或家庭传承,采用“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模仿学习,通过自我实践和自我领悟促进工艺技巧的提高。这种跨度时间很长的传承方式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遇到了很大困难。通过访谈得知,目前关公风筝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传统工艺不断失传等问题。近代以来,科技不断进步,生产方式也逐渐转变为器械化生产,破坏了传统工艺的原始生态环境。在社会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关公风筝多以竞技为主,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企业式生产加工,成本高,规模小,缺少熟练操作员,生产的质量不如手工,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制作费时费力,生产能力弱,手工艺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都没有受到重视,关公风筝传承人的权益未得到保障,缺乏社会价值认同感,传承人老化,关公风筝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因此其主要是作为副业而存在,风筝工艺的传承受到阻碍。

3.2 新媒体的宣传方式和宣传手段难以介入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作为体育项目和赛事传播的主要载体,对项目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公风筝作为娱乐休闲的主要活动方式,成为河东地区群众性的健身方式之一。但由于参与群众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不能吸引青少年的積极参与,项目的文化传播与社会传承局限性很大,难以推动自媒体的广泛关注,他媒体的传播效果也大打折扣。在宣传方式方面,仅仅依靠项目参与群体的传播,不能吸引地方新闻媒体的介入,以及社会群体的广泛参与,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参与,是关公风筝传承发展的桎梏。在宣传手段方面,仅仅依靠新媒体的传播,没有一个官方的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电视转播宣传几乎为零,传播手段单一,缺乏专业化的传播制作团队。不能结合关公文化旅游节,推动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实现关公风筝传承与发展的多样化传播手段。

3.3 社会认识水平和参与水平普遍较低

关公风筝作为群众性的体育项目,在全国各类风筝大赛中展现了强大的武圣魅力,由于参与群体的局限性,关公风筝一直没有真正的走进校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关公风筝的体育运动之中。社会参与程度呈现较大的差异化,参与群体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难以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和体验。不能通过综艺节目、真人秀、体育赛事等舞台提升社会的参与程度,强化社会的关公风筝文化认知,打破风筝发展的主体认知差异。长期偏薄的体育项目认知和赛事认知,必然造就了项目发展和传播的现代窘境。关公风筝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极其薄弱,得不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正确认知,失去文化土壤和良好生存环境的关公风筝必然得不到市场的青睐。

3.4 民俗传承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和不融合

关公风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一直没有得到市教育局和体育局的高度重视。作为关公风筝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地方学校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学校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关公风筝的体育健身、休闲礼仪、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责任。将关公风筝仅仅视为体育项目引入学校教学来对待,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丢失和教育的缺失。首先,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公风筝的运动中,不能正确认识风筝运动与武圣关公的相互关系;其次,不能将关公风筝列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虽然开展关公风筝进校园活动,但是皆流于形式,失去了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基本功能;最后,关公风筝作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由于教师专业水平和传承人的不协调,加剧了关公风筝的传承发展困境。

3.5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有限

运城率先在山西成立了风筝协会,并将办公室设于盐湖区文化馆,多次支持协会去世界各地进行考察、展销、表演、研究、比赛,为关公风筝的传承与普及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从2009年关公风筝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后,国家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非遗的保护工作,政府却做出了很少的工作,特别是在风筝的宣传方面,而且在资金问题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纵观关公风筝发展的历程,政府的关注还是有限的。首先,运城除了风筝协会外,并无其他专门关于风筝的组织,且风筝协会成员少。其次,有关风筝活动大多数也是群众自发的,比较零散,政府不够重视关公风筝的推广与宣传,在财力,物力上没有尽其所能的去扶持。再次,对关公风筝传承人不能足够的重视,传承人老化,缺乏后备发展人才。

4 关公风筝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路径

4.1 加大媒介宣传,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

加大关公风筝的宣传力度,应加强关公风筝新媒体的平台建设,使新媒体与关公风筝接轨,建立一个可以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链接,充分利用媒体、网络专栏、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凝聚力,利用文字、图片、图像影视借助网络实现超越时空的资源共享。如制作鹳雀楼样式风筝,在鹳雀楼周围放风筝,以假乱真,给游客更大的视觉冲击,改变人们对风筝一成不变的认识,提高对风筝的热爱,促进风筝更快的发展。

4.2 融入景区文化,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关公风筝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创新是更多吸收新的元素,重新审视传统关公风筝对于发展现代关公风筝的借鉴意义,可以有选择的接受一些外来的东西,运用现代意识,手段创作,增加新鲜血液,为关公风筝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活力。风筝运动可以与旅游胜地相结合,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体育旅游经营的多样性。如:风筝与运城普救寺文化结合,制作红娘风筝,既丰富了风筝内涵,又增加了景点吸引力,这样就会给游客不同的趣味和印象,也会极大的促使人们参与到风筝中来。

4.3 融入学校教育,强化校园民俗体育

河东是我国早期风筝活动的一个中心地区。风筝作为春节期间一种民俗玩赏活动在民间逐渐普及发展,并逐步形成具有河东地域特色的风筝艺术,一直沿袭下来。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建设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风筝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并显示其博大精深、极具丰富内涵的魅力。培养人才,是教育的百年大计,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纲略。关公风筝文化进校园,让运城市的学生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充分地接触传统民族文化瑰宝,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学校得到永久的保存和传承。

4.4 融入河东深厚文化和地域特色

不能否认风筝带来的娱乐功能,但是,更要强调风筝的文化意义、文化背景。运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盐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河东地区利用这一优势,将关公风筝的开展与关公文化、德孝文化等相结合,在此,可以借鉴潍坊风筝文化的发展,在南方广场、运城体育场、街头墙面、火车站、汽车站、宣传栏等各个地方的公共场合设计并制作河东特色风筝造型,如舜帝、关公、航天英雄风筝等,让人时时处处感受到关公风筝文化的氛围。

4.5 借助区域旅游大力推广民俗展演

运城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景点1 600处,利用好旅游产业基础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量,将为河东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天地。风筝运动就不可避免的为运城市体育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河东的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路径。另外,可利用旅游业加强关公风筝的宣传。将关公风筝的表演进行加工,包装和宣传,并植入到旅游产品中,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玩具物件,发行风筝邮票,精心打造河东地区风筝文化产品,可以最大限度的宣传关公风筝运动,提升河东体育旅游的知名度,有效地促进了河东体育旅游的发展,促進体育旅游的开发。

5 结 语

中国民间体育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懈的坚持与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风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人们正从多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角度认知它。自关公风筝起源以来,经历着起起落落的兴衰变化,并形成了独特的关公风筝文化。面对关公风筝传承人老化,群众基础薄弱,宣传力度不明显,政府关注程度不够的现象,应加强关公风筝新媒体的平台建设,使新媒体与关公风筝接轨,将运城的元素和古老的风筝制作工艺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使关公风筝更具有时代色彩,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发挥河东地域特色与优势,结合河东文化、河东旅游将风筝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使关公风筝走出运城,走出中国,走进国际。

参考文献:

[1] 雷军蓉,王世友.本土异域间: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的审视与论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133-139.

[2] 龚茂富.民俗生活中民间武术的权力实践与狂欢精神—基于民国青羊宫花会“打金章”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1):75-80.

[3] 廖上兰,吴玉华.身体与精神双重构建下的民俗体育村落治理—以江西宁都“中村傩戏”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2):60-64.

[4] 赵承磊.民俗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个案考察与启示—以潍坊风筝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8):29-32.

[5] 段丽梅,王建洲.“身体叙事”视角下民俗体育花棍舞(打莲湘)的生命存在感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3):50-55.

[6] 郭学松,郑敬容,缪仕晖,等.原生态民俗体育“菜头灯”活动的农耕文化记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5):30-35;81.

[7] 张辉,王斌,杨海晨,等.旅游与传统再造:女儿城民俗体育的人类学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15-19;54.

[8] 牛芳,卢玉,陈小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以徽州嬉鱼灯活动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58-61;72.

[9] 杨海晨,王斌,胡小明,等.想象的共同体:跨境族群仪式性民俗体育的人类学阐释—基于傣族村寨“马鹿舞”的田野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2):52-58.

[10] 卢玉,陶丽.许村大刀舞的文化特征及其价值—一项民俗体育的田野考察与文化学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1):79-83.

[11] 王冬慧.基于SWOT-TOWS审视关公文化体育旅游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9):778-780;836.

[12] 李海清,李品林.鄂西土家族舍米湖村摆手舞田野调查—兼论民俗体育在村寨人社会化中的社会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1):61-65.

[13] 许晓容.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成因与功能:体育人类学的视野—以舞火龙为例[J].体育与科学,2012,33(5):27-29;40.

[14] 唐智明.地域性传统文化背景下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海安花鼓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46-47;61.

[15] 张正民.广元凤舟的历史嬗变与人文价值—一项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0):30-32.

[16] 谭东辉,刘志民.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上犹县营前镇“九狮拜象”田野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70-72.

[17] 王冬慧.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武圣关公大刀的人类学解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7):76-80.

[18] 饶远.民俗中的体育与体育中的民俗—以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05(1):78-80.

[19] 周惠新,杨志华,谭腾飞,等.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6):59-63.

[20] 辛松和.潮汕村落舞龍活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2):14-18.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制度策略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我国推广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现实困境
民事诉讼中提交答辩状制度的困境及完善初探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教学即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