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 要:习题训练是贯穿数学知识,强化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对拓深习题训练发展学生数学能力进行探讨,指出要突出习题训练的“点”,促进习题训练的整合;挖掘习题训练的深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
关键词:习题训练;数学能力;思维品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7-0041-02
在数学课堂中,习题训练是重要内容,也是训练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不过,长期以来,习题训练的价值未能充分挖掘,习题单一化倾向制约了其在学生数学能力中的作用。为此,如何全面审视、正确对待习题训练,更好地拓展习题训练的深度、广度,拓展学生数学思维视野,需要教师以数学能力为导向,重新优化习题训练。
从当前教材中所设定的相关习题类型、习题内容来看,看似简约,却不简单。这些习题知识,教师应该仔细梳理、分析挖掘习题的内涵,结合各节教学目标和任务,联系学生学情和实际,充分拓展习题训练的广度,以数学知识点为抓手来整合习题训练。
1.以动化静,延伸习题训练点
结合数学教材中的不同章节的习题设置,这些看似静态的训练题型,不能局限于客观条件,而要从中挖掘训练点,化静为动。习题本身是为了强调对所学知识点的应用和扩充,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训练和发展。例如,教学“小数”一课时,该课的习题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直尺不同点的读数,让学生认识小数,理解小数。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直尺,从其整数刻度上来看0、1、2、3、4等数字,回答这些数具有什么特点,属于哪类数?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直尺上的刻度,想一想:在0与1之间、1与2之间、2与3之间、3与4之间等还有数字吗?这些数字该怎样去表示?除了整数外,在整数之间都被分成了“10”份,每1份为一小格,这“一小格”代表多少?如果给你一个“1.3”的小数,请观察一下这个数在哪两个数范围内?这样,学生就了解和认识了直尺上的刻度及所代表的小数。然后,教师提示学生:如果再对“一小格”进行划分,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小数,如几点几几、几点几几几等,这些数字我们将在后续知识中进行学习。学生对小数有了认识后,教师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小数都是比1小的数吗?为什么?小数都比整数小吗?为什么?借助学生对小数的理解,教师融入思辨性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所观察的直尺刻度来分析刚才的问题,学生知道了直尺可以进行无限延伸,对应的小数也是无限变化的。通过对小数的学习,结合该节习题内容,教师进行了动态化呈现,让学生从中了解数的分类、数的范围、数的无穷性等知识,有效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小数、整数等概念,发展了数学能力。
2.画龙点睛,拓展习题训练的空间
对于教材中习题素材的整合,教师要发现习题的训练点,拓展学生的习题训练空间。例如,“倒数”这一课,根据教材中所呈现的习题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各种数的“倒数”进行练习,巩固学生求“倒数”的方法。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延伸,使得习题训练过于单一。为此,教师结合“倒数”概念,专门设置不同的数,让学生进行观察,求解其倒数。如1/3是个真分数,它的倒数是3;0.4是个小数,它的倒数需要进行转换,先转换为2/5,再求出倒数为5/2;13/15是个真分数,它的倒数是15/13;13/7是个假分数,它的倒数是7/13;4是个整数,它的倒数为1/4。这样一来,通过对真分数、假分数、整数、小数等特点的对比和学习,有效拓展了习题训练的范围,能让学生从中辨析不同类型的数,了解和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促进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养成。
3.以点带面,丰富习题训练效果
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习题训练的内涵,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补充,不能堆砌习题训练,要让学生能够从数学训练中增强认知,丰富数学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千以内的数”一课时,如果教师单纯让学生探究千以内的数,可能会让习题训练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数学体验。如设定某打靶比赛,学生A的成绩为107环、学生B的成绩为324环、学生C的成绩是620环,请同学们对三个学生的比赛成绩进行排列。然后,根据学生的打靶成绩,分别发放不同价格的奖品,飞机模型245元、汽车模型380元、轮船模型490元,请同学们分别读出奖品的价格。如果对奖品进行更换,二等奖的价格比一等奖便宜得多,比三等奖贵一些,给你三个价格标签,分别是380元、220元、196元,请同学们分别推测一下各个奖品的价格,为什么?这样,在学习、认识、分辨“千以内的数”时,学生不仅学会了读、比较,还能通过情境的展开,加深对“千以内的数”的理解,感受到习题训练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更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习题训练是拓展学生数学知识、思维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善于挖掘习题训练的功能,发挥其在学生数学思维养成中的积极作用。
1.强调习题训练的分层性,引领学生思维的渐进提升
在教材习题训练中,教师要走出固化的训练目标,发现习题间的内在联系,从分层性训练中推进学生数学思维深度的拓展。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教师结合习题内容261×3与621×3,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计算,男生计算前者,女生计算后者,并对所得的积进行比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样都是三位数乘以一位数,为什么前者的积为三位数,而后者的积为四位数?讨论后得到:对于三位数乘以一位数,通常需要观察“百位”上的数,如果“百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积满十,则积是四位数。经过前面的分析后,教师可以列举习题进行验证。如132×8与312×8,教师让学生观察并推断积是几位数?一开始,很多学生回答前者的积为三位数,后者的积为四位数;但之后,又有学生计算后得出前者的积也是四位数。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判断三位数与一位数乘积的结果是几位数,不仅要看“百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的乘积是否满“十”,还要观察十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的乘积进位的数与“百位”上的数之和是否满“十”,也要观察“个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积与“十位”“百位”之和是否满“十”。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观察的要点。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习题进行训练:237×9( ),在( )中填入几可以得到三位数,在( )填入几可以得到四位数?这样,学生在练习、思考、观察、尝试中,发展了数学思维。
2.突出前后知识的衔接,构建完整数学逻辑思维
在习题训练中,教师还要突出学生数學逻辑思维的养成。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教师以某习题为例进行提问: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长为10cm、宽为5.7cm,求各自的面积是多少?接着,教师再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进行知识点关联教学,让学生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入手,构建数学逻辑知识网络。学生通过自主计算,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然后,教师再提问: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时,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学生通过计算和讨论,得出底面周长、高都相等时,圆柱体体积最大,长方体体积最小。这样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逻辑关联,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总之,习题练习是数学教材的重要部分,也是突出学生数学计算、巩固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在面对习题训练时,要突出习题训练的“点”,挖掘习题训练的深度,研究习题的价值,开发和整合习题内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提升,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1]吴秋香.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的优化策略初探[J].当代教研论丛,2018(08).
[2]吕红芝.浅谈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施向辉.通过典型习题的演变与拓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数理化学习,2014(09).
[4]颜红,刘世辉.谈小学数学习题的有效利用[J].江西教育,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