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455000)李国伟
本研究通过对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不同的手术治疗,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与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差异,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146例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组,每组73例。A组:44例男,29例女;年龄62~76岁,平均(69.3±5.2)岁;B组:41例男,32例女;年龄61~78岁,平均(69.6±5.1)岁。所有患者都已通过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要求,且对研究内容知情。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处理,A组采用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手术沿脑沟或颞中回处做切口,切开大脑皮质后进行造瘘,皮质用脑压板牵开,充分暴露血肿腔,清除血肿后进行止血处理,并采取置管引流,反复冲洗无出血后,再缝合硬膜。B组采用无牵拉技术辅助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术治疗,采用头位调节,脱水或过度通气处理,促使脑叶下垂,借助吸引器、棉片阻隔牵拉,蛛网膜采用双极电凝分离,压迫皮质静脉出血点,利用电凝烧灼动脉出血处,并分离至岛叶皮质。抽取不凝陈旧血液,降低颅内压,采取岛叶皮质造瘘,清除血肿,止血处理后可持续使用棉片或吸引器进行牵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GCS)量表评分、术后48h血肿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GCS评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各项数据,计数与计量资料用n(%)和()表示,差异用X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对比 B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术后1周GCS评分、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明显低于A组(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次将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者作为试验对象,对其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显示采用无牵拉技术辅助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B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采用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治疗的A组,且患者术后1周的GCS评分、术后48h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A组,表明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无牵拉技术辅助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能有效清除血肿,促进患者意识恢复,改善患者的意识障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无牵拉技术辅助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作为新型的外科手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较少,手术预后较好,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式。而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不会对脑组织造成过度牵拉,能充分暴露血肿组织,可避免损伤脑组织及血管,能有效降低颅内压,避免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1]。但传统的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会导致颞上回与颞中回皮质受损,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语言功能障碍。而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术中采用双击电凝处理活动性出血,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降温,可避免突发性减压引发的脑组织移位[2]。
附表 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比较(n,)
附表 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比较(n,)
组别 例数 术后意识恢复时间(h) 术后1周GCS评分(分) 48h血肿清除率(%)A组 73 8.6±4.7 9.9±2.4 70.1±8.2 B组 73 5.2±3.6 12.1±2.6 86.7±10.9 t 4.91 5.31 10.40 P 0.00 0.00 0.00
总之,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术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的效果,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治疗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