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10-23 03:53王忠庆
读写算 2019年18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

王忠庆

摘 要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要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 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动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8-0188-01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上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本人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合理问题情景,给学生有探究新知的平台

问题是思想的原动力,质疑往往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我经常在教学中设置新颖、困惑、充满情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例如:我在数学活动课中出示了这样一题:篮球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挣取好的名次,想在全部的22场的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

问1:你会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让学生思考、讨论,动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索解题的途径,教师引导并加以点拔。

问2:此问题中一共有几个问?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假如设胜的场数为x,负的场数为y,你还能有其他方法解决此问题吗?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教给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数学教学中常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常用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都是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不拘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的做出各种合乎条件的解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图1,已知        AB∥CD,∠1=50°,∠2=20°求∠AEC的度数。

分析:这是一道常见的几何题,解它关键在于作辅助线,那么如何作辅助线是本题的难点。可以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此题。如图2、图3、图4都可以解决此问题。

问1:为什么想到作EF∥CD?(即图2、图3)连接AC为什么也可以?(即图4)

问2:你还能想出其它的解题方法吗?解题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想到这样去做呢?

对以上结果,我都给予肯定,并表扬了同学们认真学习,敢于创新,敢于用不同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培养触类旁通的能力,创造性地灵活解题。

三、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整堂课学生是在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新知的,探究的味道十分浓厚,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探究新知的平台,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复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谁,决定了儿童的创造力
厚重感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分形理论对湖北省属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启示
舞蹈编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音乐欣赏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