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芸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锚”,通过数学教学中不同类型的锚的作用的研究,让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知道,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准确发挥“锚”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给学生创造轻松、和谐、愉快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 锚 创新
在一次国培项目的讲座中,我第一次听说课堂教学中的“沉锚效应”,通过听取专家的讲座又结合网络学习,我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锚有了自己的认识。做决策时,人的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锚的作用有正负之分。而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好“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是咱们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以初中数学教学为切入点分析“锚”。
一、教学中的“提问锚”
数学课堂中,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在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的引领下,现在的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我们的角色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更应该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有利于促使学生有目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说,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我们可以开门见山去提问:通过对课题名称的初步感知,你想到了已经学过的什么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什么?这个问题就是“锚”。通过提问,学生不仅可以联系到旧知,通过对比分析初步树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增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欲望。可以说这个“锚”贯穿了整个课堂。
二、教学中的“案例锚”
初中数学的学习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创新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入,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那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认真钻研课本以外,可能做的就是去向优秀教师、优秀教学案例学习。例如我们在备好一节优质课课时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好课,并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倘若一开始就去下载或应用现成的网络课件或教案,可能我们的思维就被这个“锚”所定向。这时候我们不应该完全被这个“锚”牵着鼻子走,而是综合若干个优秀案例去借鉴、学习、吸取精华再添加自己的設计才能够使你的教学设计成为适合学情的优质教学设计。
三、教学中的“引例锚”
数学课引例的作用和设计就是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入新知识而设计的例题。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数学内容《不等式的解集》这节课时,有引例:
燃放某种烟花时,为了确保安全,燃放者在点燃引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引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m/s,燃放者离开的速度为4m/s,那么引火线的长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通过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决办法。在解析过程中不仅回顾了已经学过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从中体会到满足要求的引火线的长度可以取大于5cm的许多值,由此引入解集的定义,显得自然流畅。这个例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学习方法的探究,解题方法的示范,能起到贯通知识,归纳方法、熟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技能的作用。
四、教学中的“情境锚”
初中数学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诱发思考、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沟通现实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科学合理的数学情境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诱思考、增强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在平时的数学与课堂中,大多数时候教师都会选择以问题情境促进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设计不同的情境,如生活实际问题情境、谜语、设置疑问悬念等,这些均可称为数学中的“情境锚”。
五、教学中的“变式锚”
旧观念认为数学学习就应该多做题,习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材料,是教者将自己的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施达于学生的载体。但在新一轮课改教学中,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所以题海战术不能被采纳,那么如何选题是教师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例1: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我们可以将公式,进行变式推导出与及的关系,与间的关系等。
例2: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中要有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几何语言的变式。
在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其中变中不变的东西,既抓住变式的锚,不被千变万化的表象所迷惑,抓住本质的东西,变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而更应该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要始终以每个学生为主体,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抓住数学教学中的锚,发挥其正能量。通过应用好这些“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求知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拓展思维。
为了寻找有效的“锚”,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不能始终用旧观念去看问题,相信只有思维灵活的教师才能教出思维敏捷的学生;只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让我们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知识、能力,以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东.思考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8(36):75-76.
[2]薛静.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40.
(作者单位: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