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内容摘要】音乐课程在初中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之一。因此初中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将游戏元素渗透教学过程应该是比较有效有益的做法。人对节奏音响有聚合感知力,节奏游戏利用人的这种潜能进行训练,发展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及鉴赏音乐的洞察力。本文通过研究节奏游戏活动的现实意义,设定研究路径,制定节奏游戏活动的应用策略,将搜集游戏、创编游戏和改编游戏三类游戏由师生共同设计改编、创编后实践,应用于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索,总结和归纳其教学的规律,使学生喜爱并掌握音乐节奏,使教學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节奏游戏 改编 创编 设计 应用
游戏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活动。音乐课程在初中教育中是具有活动性、实践性的课程之一。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将音乐教学游戏化,淡化教育活动中知识传达过程。
在初中音乐课的教学中,由于欣赏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兼顾到学习过程的轻松和娱乐性,所以节奏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节奏感有两种基本要素——感知与运动,因此,生命活动最独特的原则之一就是节奏性,所以节奏游戏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平衡。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节奏游戏更好的吸引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从体验教学入手设计节奏游戏,感受音乐形象
根据学生的需求,针对所进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发教学游戏,为学生的学习和高效课堂服务。包括针对节奏朗诵、体验节拍强弱规律游戏和走恒拍游戏等等。例如: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时,为了更好的感受不同乐段的音乐形象。可以设计模仿打击乐的声响声效游戏,如“轰……隆隆”等声效来学习打击乐在作品中的作用。又如:欣赏菲律宾民间乐曲《鹦鹉》,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安格隆这件乐器的演奏特点,可以让学生用笔自由的敲击凳子或椅子的不同部位,感受安格隆的打击演奏的特点。如:椅子背(木质)、椅子腿边的横梁(铁质),这两种音色和相对音高的对比,感受乐器和音乐旋律的特点。还可以把笔放进笔筒里摇晃感受摇奏的演奏特点。
二、从教学知识点入手改编节奏游戏,强化音乐体验
探究关于知识点的游戏,逐步上升到一些每个节奏知识点都可实施、贯通的通用游戏,拓展游戏范畴,发展游戏的多样性和功能性,进一步多方面夯实学生的知识技能。根据知识点改编的游戏需要教师将游戏精神贯彻在每一节课中,其实很多音乐活动稍加入一些竞争元素,团队合作完成元素和比赛规则,就是很好的游戏。如: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时,可以在第一乐段讲解八分节奏和八分休止符时,进行身势游戏模仿拉德茨基骑在马上的威风凛凛的样子。第二乐段可以模仿检阅的身势做律动,更好的掌握了知识点和音乐形象的关系。
三、从生活体验入手提炼节奏游戏,培养音乐想象
为了培养学生固定节奏感,创编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运用恒拍的概念,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体检节奏游戏。可以通过如下三个方面开展教学:
1.词语节奏游戏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可以以语言为载体,创编各种语言节奏游戏,可以是节奏朗诵,加上多声部节奏朗诵游戏,可以更好的学习多声部的音乐作品。例如欣赏歌曲《布谷催春》时,由于少数民族的语言不便于学生理解作品,可以运用加入念词的形式来理解作品。如“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布谷”来感受声部的进入。
2.语气节奏游戏
语气的游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领悟力、理解力,将一两个字的单词用不同的语调语气和语言重音说出来,训练说的学生的表现力,训练学生怎样通过一个词去表达出心里想说出来的意思,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感受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能力。如: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弯》,在学唱前通过语音重点的读法让学生感受到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一根(那个)竹竿容易弯这句歌词变换不同的语言重音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
3.声响节奏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喉咙本身被当成一个乐器,用来发出各种声响“作品”的游戏。岂不是,可以让学生将听到的声音印象用嗓音按节奏模仿出来,例如: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学生通过声响更加深刻感受音乐的特点。一组同学发出呜的音响(鸣笛)、第二组发出ku chi ku chi的声音(火车启动),节奏加速(火车越开越快),然后加入第三组同学模拟演唱旋律(用呜母音演唱,感受到在火车的车厢中传来黑人的吟唱)。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节奏游戏这个教学入手点,学生在体验教学中感受到音乐形象,落实教学知识点,强化主体记忆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相信在学生参与节奏游戏的教学过程中,会自然的投入到音乐欣赏的教学环节中。在学生的心中点燃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可持续性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 吴锐淼 著.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 周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文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