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莹华
摘要:华兹华斯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为世人喜爱的自然诗歌。在著名的露茜组诗中,华兹华斯塑造了永恒的大自然的形象,露茜代表了诗人的自然思想。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对露茜组诗其一进行生态文学批评解读,以期读者更好的理解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和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华兹华斯;露茜组诗;一阵昏沉蒙住过我心灵;自然观;生态意识
华兹华斯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1770年,他出生于坎伯兰郡考克茅斯的一个律师家庭,华兹华斯的童年是在位于英格兰西北角的著名“湖区”度过的。在那里,大自然这间没有屋顶的教室比传统的教室更吸引他;他热切得渴望从花朵、山川和星月汲取知识,这种力量是书本上没有的。童年的经历使得他热爱自然,这份热爱也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体现。华兹华斯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了大量诗歌,他善于描写山川河流、花鸟虫鱼、儿童农夫以及对青少年美好岁月的追忆。
华兹华斯的经典代表作《抒情歌谣集》奠定了其“自然诗人”的称号。作为著名的“吟唱自然的歌者”,他是第一个从自然现象中寻找语言来描述人类直面自然时的基本感觉的诗人。
露茜组诗是华兹华斯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之一。组诗共有五首,都体现了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以及对自然生命周期的思考。在露茜组诗中,《一阵昏沉蒙住过我心灵》是尤为特殊的,因为这是唯一一首没有直接提及“露茜”名字的短诗。本文试图从《一阵昏沉蒙住过我心灵》(以下简称《蒙》)入手,采用文本细读法,解读出华兹华斯体现其中的自然观,以期读者更好的理解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
一、文本细读法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早期,新批评是英美文学批评的主导趋势。文本细读法是新批评的基本理念之一,也可以说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它强调仔细阅读(尤其是诗歌),立足文本,排斥建立在非文本之上(如传记或历史环境等)的批评。
在文学批评中,文本细读法强调诗歌的本文研究,对本文进行细致、持续的解读,从诗歌的内在结构入手对诗歌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的阅读方式强调特殊性而非一般性,尤为关注单词、句法以及阅读时句子和思想的展开顺序,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文本细读法的先驱人物可以追溯到瑞恰兹和他的学生燕卜荪,随后在20世纪中期的新批评家们之间得到长足发展,如今已是现代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
二、生态批评
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推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与之相随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肆意开发和严重破坏。目前,人類正面临严峻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例如温室效应、异常天气、酸雨、臭氧层空洞、空气污染、河流(海洋)污染、热带雨林损毁、沙漠地带扩张、沙尘暴、稀有物种灭绝、核物质辐射等等。环境危机益发尖锐,越俱威胁性。2005年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劳伦斯·布依尔声称环境问题将取代种族问题,成为21世纪最紧迫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生态批评作为一股“绿色”的文学批评浪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肇始于欧美,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以星火燎原的势头迅速发展起来,为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价值提供了理论方法。生态批评是当今世界上最年轻最有发展前景的文学研究流派之一,是从生态视野观察文学艺术的一种文艺理论批评,它生长在生态学和文艺学的交叉地带,逐渐成为很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潮流。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生态伦理体系必须在当代价值结构中得到重视和认可,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身份也需重新定义。
生态批评关注人与自然(或非人类环境,包括所有的非人类生物体及其栖居地),不可避免地会谈到自然权利和自然话语权。华兹华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关于自然的优美诗歌,他的诗歌对人类掠夺、破坏自然的行为做出了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性扭曲的担忧和对人类非理性行为的批判。所以,在这个环境已经恶化的时代里,华兹华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形象,经由诗歌引领读者进入生态意识层面。
三、《一阵昏沉蒙住过我心灵》中华兹华斯的生态意识
一阵昏沉蒙住过我心灵;
我没有人间的恐惧:
看来,对于世上的年月相侵
她已经不会有感觉。
现在她不动,毫无生命力;
听不到,而且看不见;
只是同树木和岩石一起,
每天随着地球回旋。
这首诗是露茜组诗中最短的一首,全诗共两节,八行。每节遵循abab的韵律,第一行和第三行是抑扬格四音部,第二行和第四行则是抑扬格三音部。
同其它四首露茜诗一样,《蒙》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主题依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蒙》在主题的表达程度上与其余四首露茜诗有所差异。在其它四首露茜诗中,露茜身为自然的一部分,只是一种隐喻。而在《蒙》中,华兹华斯用“她”不着痕迹地替换了“露茜”。“她”成为自然的整体指象,和自然融为一体。她是自然,自然是她。
在《蒙》的结尾,诗人写到她“只是同树木和岩石一起,每天随着地球回旋。”此处,树木和岩石并不是自然界中美丽的意象,而是大自然最简单最基本的构成。也就是说,她从一种最基本的层面上回归了自然。
再者,从某种程度上讲,岩石和石头是同一类事物,均象征无生命的物体。树木则象征了有生命的物体。无生命的物体和有生命的物体共同构成了整个大自热,她生活其中并随着自然的进程一起活动运转。因此,她已切切实实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不再仅仅是一种隐喻。
纵读全诗,读者会有一种悲观消极的感觉,只因否定的表达处处可见,比如“没有人间的恐惧”,“不会有感觉”,“不动”,“毫无生命力”,“听不到,而且看不见”。虽然诗歌已经结束,但悲哀之音却深沉且久久停留。诗人通过这一手法强调了她在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多么无助,多么被动。大自然的力量远远强于她的精神世界。她只有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得到永恒。
于华兹华斯而言,露茜不再唤醒他的私情,不再具有个人的魅力,不再留下心酸的记忆。她融进了“只是同树木和岩石一起,每天随着地球回旋”的天地万物。隐去名字的“她”涵盖了诗人情感生活中所有的露茜原型,是其它四个露茜指象的概括和升华。因此,《蒙》从更高程度上深化了主题,更深刻地诠释了华兹华斯的生态观,以利于读者窥视诗人的自然观。
四、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华兹华斯深受卢梭“回归自然”思想的影响。他曾说过“让自然成为你的老师”,并把自然看作是“心灵的向导和守护者,道德的灵魂之所系”。
华兹华斯没有把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对立的位置上,而是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的互为补充成分,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华兹华斯并不认为大自然是他必须要与之抗争的一种外在力量,而是他所归属的一个舒适的实体。在华兹华斯看来,大自然亦师亦母亦友,是他精神的灵魂所在、心灵家园。
身为自然之子,华兹华斯眼中的自然是可亲可爱的、纯朴本真的。与此同时,华兹华斯也意识到自然在这种极简的表象背后却蕴藏着光芒万丈的神性力量。这些都是华兹华斯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朦朦胧胧写入的自然印象。在华兹华斯的心目中,自然是神性、理性和人性的结合。童年是成人回归自然的中介,自然则是拯救人类社会的灵丹妙药。
华兹华斯反对同时代甚嚣尘上的机械论自然观,他希望人们能不断增强正确认识自然世界的意识。诗人早就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异化,他认为工业化使人跌入可怕的物欲,进而道德沦丧、纯朴消失。人类若想摆脱工业化文明带来的灾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他呼吁人类尊重自然,带着丰富的精神信仰贴近自然,对环境负责,这样地球就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生态家园。
华兹华斯诗歌里的自然不仅能够馈赠人类物质、安抚人类心灵,关怀人类生存,也能够成为人类求索终极意义的永恒归宿。由此可见,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是理想的自然观,他期望从自然中寻求生活的真谛,找到解决人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他在赞美歌颂自然的同时,表达了他拯救人类的理念,就是依靠自然的神秘力量,让人类返璞归真,人性得以保持住自然品质,从而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如同笔下的露茜一般。
五、结语
华兹华斯的诗歌赋予朴实无华的露茜以神性和自然性,使之作为一个永恒的大自然的形象,不断向后人传递着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如今,中国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眼下也面临着环境问题,如果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就无法迈入完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就此意义而言,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及其生态意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劉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刘保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及其诗歌成就新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3]黄杲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4]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杨金梅.华兹华斯自然观中的矛盾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1).
[6]赵炎秋.文学批评与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