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
2019年8月21日晚,《永联杯·越美中华·越剧青年演员大汇演》终于迎来收官时刻——“越美之夜”。历时100天,“金艺奖”“佳艺奖”“新艺奖”各归其主。
《越美中华》活动由上海市剧协、浙江省剧协、江苏省剧协、福建省剧协担任指导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公益媒体中心、国广东方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共同主办,CIBN《东方大剧院》、七彩戏剧频道承办。
活动名为“大汇演”,已经开宗明义告诉大家,这是一次交流的聚会。24家专业团体、艺术学校的近200名青年演员集中亮相,仿佛一次盛大隆重的阅兵,越剧舞台就是他们坚守的阵地。
正值盛夏酷暑,选手们挥汗如雨地备战,有的因为伤病等因素中途退赛,更多则是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台风来袭,一度阻碍了部分选手参赛的脚步,他们从福建、北京、杭州等地一路披荆斩棘,提着行李直奔展示舞台,连化妆都是在高铁餐车上完成……这一切,都只为台上十几分钟的绽放。终于他们迎来属于他们的夜晚,那些练功房里的突击冲刺、赛场上的奋力拼搏、领奖台上的光辉闪耀,将成为属于这一代青年演员和观众的珍贵记忆。
看“越美中华”,看到什么?
1.看到越剧的剧种整体风貌
优秀的院团常常根基深厚,风格大气、细腻、精致,并形成规范、精密的运转体系;顶级院团追求唯美极致,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可以开创和引领舞台风格;与此同时,大量基层院团,流露质朴、生動的气韵,迸发着蓬勃、鲜活的生命力,是越剧的根基,更是剧种生态圈里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2.看到“同”和“异”
同出一源,相同的气质风格和审美追求之下,各院团有自己的主打流派、看家剧目、挑梁演员、种子选手,同一个戏,同样的剧情,也可能有不同流派、独特演法、创意编排。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交流。
3.看到剧团的“家底儿”
越剧这个年轻的剧种,一直努力追求舞台综合艺术的唯美表达。鲜活艺术形象背后,是演员与众多舞台环节的磨合协作。伴奏、服装、造型等诸多环节密切配合,才能让演员呈现最好的状态,这都取决于团队的整体实力。
受时长和比赛诉求的限制,选手们的参赛选段有很高的重合率。如何从中独辟蹊径,抓住观众的眼球,是剧团的艺术眼光和水准的较量。有些院团,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为选手打造一个全新的原创作品,编、导、音、美全都重新创作,令人赞叹。
各种“家底儿”中,人无疑是最重要的。所有舞台手段,都要靠演员本身的唱念做打去体现。如果说演员的天赋条件决定了祖师爷赏不赏饭,那么后天努力,决定了演员能不能端住这个饭碗。短短十来分钟的亮相,能从中看到他们此前的所有付出。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院团积攒人才,演员积攒本领,就是在积累希望。
4.看到越剧人血脉交融的情谊
走进“越美中华”的赛场——大宁剧场的后台,少见剑拔弩张的气氛,反而更像一场来自五湖四海的团聚。常见剧团间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之谊,师长们拜师授徒、传道授业之恩,选手间同门学艺、切磋交流之缘,幕后支援化妆、借用舞美之助,台下互相观摩捧场、真诚喝彩之情……这一次,再次诠释了越剧界团结一心的要义。
5.看到越剧的观众基础
从各地赶来的戏迷后援团,举着灯牌,拉着横幅,喊着口号,堪比流行音乐演唱会。这是越剧比赛首次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网络投票井喷增长,实时点评积极踊跃……越剧,堪称戏曲百花园中为数不多的有望实现粉丝经济的剧种。
“越美中华”尤其值得赞许之处在于,“小众”“小流派”“小行当”带给大家的惊喜。
与为数众多的“越女”相比,男演员是越剧舞台的小众群体,此前几次全国性的越剧比赛都将他们排除在外。而这一次,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团最年轻一代的男演员已经崭露头角,有的甚至挑起了大梁、有了原创作品。
老生、老旦、大面、小丑等越剧舞台上很难作为主角的行当,都涌现出了一批人才,且风采、实力不俗,优秀者一样能得到观众的认同。只是适合他们的戏太少,让人颇为遗憾。
流派的冷热不均由来已久,这一次我们惊喜地看到,小流派在不少剧团占据了一席之地。南京越剧团的独家招牌——竺派正绵延不息;福建芳华越剧团除了以尹派当家,张派等流派也已生根发芽;而在上海日渐式微的戚派、毕派,在浙江的一些院团有了复兴的希望。
行当齐整、流派纷呈、男女合演齐头并进,才能有力促进越剧的健康、良性发展。
纵观全程,欣喜之余,也想对年轻的越剧人提出一些期许:不少选手以从兄弟剧种移植的剧目参赛,基于学习、拓宽视野的目标固然无可厚非,前辈老艺术家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然而,每个剧种在语言、音乐、表演、节奏、审美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应该怎么学,学什么,为什么,都是今后必须思考的问题。在磨练基本功、博采众家长的同时,也不要丢了剧种特色。
所有参赛选手都还如此年轻,在剧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会局限在一场小小的比赛。演艺之路悠远绵长,不是百米赛,而是马拉松。期待他们以青春描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