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医院药剂科,抚顺1130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各类老年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老年人自身机体功能低下,心理状态发生转变,加之各种基础疾病的困扰,导致老年群体对药物的需求量很高。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在药物上的消费比例已经达到市场总体药物消费水平的2/5,是药物消费人群的主体。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规定剂量下所发生的有害事件,随着用药需求的增大,药物滥用情况随之而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1-2]。为了提升用药的安全性,近年来国家医药卫生体制不断深入改革,加强对西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报告工作也成为各医院药事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为了解我院老年患者的西药不良反应情况,本文对我院56例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强临床对西药不良反应的科学认识与重视,使之合理使用西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西药得以更好地发挥疗效。
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216例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老年患者(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19例、女性患者97例,年龄为65~85岁,平均年龄为(68.5±3.3)岁。有88例为门诊患者,128例为住院患者。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②患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③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本研究所选取的患者均能保证良好的依从性,自愿受试,患者与家属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为只开具了西药处方的患者,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均由所服用的西药引起,并都由其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填写。本次研究经本院批准,且患者在病程、性别、年龄等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回顾5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药物类型、给药途径及方式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3.1 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
1.3.2 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
1.3.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直立性低血压、肝肾功能损害、全身性损害、耳毒性、精神样症状及其他
文中计数资料用卡方(或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数检验。应用SPSS20.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的56例患者中,有2例(3.57%)使用免疫系统药物,有2例(3.57%)使用血液系统药物,有3例(5.36%)使用心血管药物,有5例(8.93%)使用内分泌药物,有6例(10.71%)使用抗癌药物,有9例(16.07%)使用消化系统药物,有11例(19.64%)使用神经系统药物,有16例(28.57%)使用抗菌药物,还有2例(3.57%)患者使用其他类型的药物。具体见表1。
由统计结果得知,我院老年患者使用西药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药物类型中,抗菌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和消化系统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其次是抗癌药物、内分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最低的是免疫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心血管药物及其他类型的药物。
表1 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情况
56例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老年患者中有31例(55.36%)患者主要通过静脉给药出现不良反应,有11例(19.64%)患者是通过口服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有9例(16.07%)患者是通过肌内注射出现不良反应,还有5例(8.93%)患者是通过外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具体见表2。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较易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其次是口服和肌内注射,外用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概率最低。
表2 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情况
由表3可知,56例老年患者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中,直立性低血压有14例(25.00%),肝肾功能损害有8例(14.29%),全身性损害有17例(30.36%),耳毒性有5例(8.93%),精神样症状有7例(12.50%),其他不良反应有5例(8.93%)。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全身性损害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最高,其次是直立性低血压、肝肾功能损害、精神样症状,耳毒性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低。
使用西药发生不良反应是常见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因药物种类及用药方式等不同,其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也不相同[3]。
表3 不良反应类型发生情况
由本文的统计结果可知,几种常见的老年人群西药不良反应包括全身性损害、直立性低血压、精神样症状、肝肾功能损害、耳毒性及其他。全身性损害包括乏力、头晕、发热、寒战、过敏性休克等症状[4],主要是因为老年人本身的血浆蛋白较低,肝血流量逐渐减少,使之酶活性减弱,加上自身代谢功能下降,使得药物含量有所升高,药物代谢能力随之减弱,进一步扩大了药物不良反应,从而引发全身性损害[5];直立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低血压并伴有眩晕、昏厥等症状,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血管调节功能低于年轻人,长期服用利尿、降压药物容易引发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从而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精神样症状包括精神烦躁、错乱、焦虑、抑郁等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脑内的酶活性降低,对抗抑郁类药物的敏感度较高[6];肝肾功能损害包括面色晦暗、色素沉淀、身体消瘦、乏力、贫血、低热等症状,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多患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或联合服药,药物在体内逐渐积聚,从而对肝肾等器官组织形成慢性损伤;耳毒性包括听力水平下降、前庭症状等,发生原因一方面是患者自身随年龄的增加听觉器官功能逐渐下降,另一方面是患者服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会对脑部听力产生损害,从而引发耳毒性不良反应[7-9]。经统计可得知,老年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还包括皮肤黏膜损害、尿潴留等,前者主要由于老年患者的细胞、组织水分逐渐流失,而药物会进一步加速皮肤黏膜细胞的水分流失速度,从而损伤皮肤黏膜,引发全身性红斑等症状;后者主要是老年人自身的膀胱肌、前列腺功能下降,加上药物影响神经的传递、反射功能,从而引发尿潴留[10-11]。
想要降低老年人群西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需做到以下几步:一是医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开具处方,多给予不良反应较低的药物;二是控制老年人群的用药剂量,尽量减少药物的联合使用,并注意药物的相互影响;三是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督,保证定时、定量服用,避免滥服[12];四是为老年患者选用药物时,副作用小的药物要优选,用药方式遵循优先口服或外用,尽可能地减少静脉滴注[13-14];五是在给药前需要及时掌握老年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及家族病史等,避免老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15];六是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掌握好与之对应的给药剂量,必要时也要进行预防用药,时刻观察患者是否产生不良反应,以及对产生的不良反应积极处理,避免因此引起患者不适或出现威胁生命的现象,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所造成的危害,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救治,提高西药用药的整体价值。
总而言之,对老年人群的西药服用需进行科学、合理、个体化的指导,并加强其服用的监督力度,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