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为患者提出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建议除使用常规治疗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快速改善血液动力学,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7--02
前言: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力受限)和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等。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多。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我国心血管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心力衰竭的病因以高血压、冠心病为主,感染是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原因[1]。心血管病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随着年龄增长,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也随之增高。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療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6~72岁,平均(64.38±4.29)岁,病程(4.10±2.48)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8~74岁,平均(65.73±5.36)岁,病程(4.86±2.37)年。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观察比较。
1.2 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采用伊伐布雷定60mg+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予以第三代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静脉滴注治疗,静脉滴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含量2g,2次/d观察两组的治疗疗效。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随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心力衰竭发病率高、预后差,年病死率高达40%。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手段,对预防和治疗疾病易感人群有重要作用。
各种因素导致的心脏损伤均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探讨心力衰竭的造成因素对心力衰竭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冠心病和高血压病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肺心病和瓣膜病诱发的心力衰竭应引起高度重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2]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居发病因素的前2位;该调查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EHFSⅡ研究结果[3]显示,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是促使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入选人群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多(高血压62.5%、糖尿病32.8%)及心房颤动比例(39.0%)较高有关,感染诱因仅占17.6%。糖尿病、年龄、酗酒和病毒感染等也是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肥胖、低胆固醇血症和抑郁症等是心力衰竭的候选危险因素。
欧洲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推荐伊伐布雷定可减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和再发风险。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推荐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本研究中对观察组予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欧洲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中推荐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抑制剂;同年,美国ACC/AHA/HFSA更新心力衰竭指南: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或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抑制剂联用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拮抗剂做出了Ⅰ级推荐,可降低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二者再次推荐使用伊伐布雷定,认为其有助于改善临床预后,减少住院率。对急性心力衰竭、失代偿心力衰竭,专家建议除常规使用利尿剂外,正性肌力药物如鲁南力康、左西孟旦可快速改善血液动力学。
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室同步性差者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少。此外,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心脏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心脏收缩调节治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脊髓刺激治疗、基因治疗及心力衰竭干细胞移植治疗等,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时血运重建可恢复濒死心肌的血流灌注,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细胞,缩小梗死面积,维持心脏功能,改善短期和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国际心肌梗死存活率第3次协作临床试验(ISIS-3)分组分析表明,心肌梗死后5-24h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病死率可降低33%。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可使梗死膨胀比例由68%下降至23%,提示溶栓疗法在急性期可挽救更多心肌细胞,并可抑制心室重构。
综上所述,除使用常规治疗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快速改善血液动力学,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刘伟,曹雪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
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0):1227-1228.
秦晓毅,卢新政.2010年NICE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更新的解[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4):49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