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融
【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7--01
一般情况:
初诊时间是2018年7月6日,主诉:非霍奇金淋巴瘤5年余,皮肤湿疹伴瘙痒2月余。
现病史:患者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瘤5年余,化疗后,患者全身皮肤出现湿疹伴瘙痒,湿疹抓后溃烂,平素汗出多。刻诊:患者诉皮肤湿疹伴瘙痒,湿疹抓后溃烂,汗出多,纳差,不欲食,寐安,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细弦。中医诊断:恶核西医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主要矛盾:化疗后肺胃湿热之湿疮,辨证分型:肺胃湿热。治则:清热燥湿止痒,消食和胃,方药:二妙散+保和丸加减。姜半夏9、陈皮9、白茯苓30、连翘9、焦山楂15、焦六神曲15、炒谷芽30、炒麦芽30、苍术9、生米仁30、白鲜皮30、厚朴6、地肤子30、知母15、黄柏15、竹茹9 总×14贴
二诊时间为2018年7月23日,患者诉汗出多,湿疹及皮肤瘙痒仍有,胃纳可,夜寐安,大便每日2-3次,质尚可,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脉细弦。辨证分型:湿热浸淫,治则:清热凉血,燥湿止痒。方药:二妙散+犀角地黄汤加减。生地15、牡丹皮15、赤芍9、水牛角30、连翘15、生米仁30、蒲公英30、蝉蜕6、浮萍草18、知母15、黄柏15、苍术15、吴茱萸3、陈皮6 总×14贴
三诊时间为 2018年8月6日,患者诉湿疹处皮肤瘙痒,汗出多,胃纳可,夜寐安,大便每日1次,不成形,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辨证分型:湿热浸淫。治则:清热凉血,燥湿止痒,方药:上方加减。去除浮萍草、牡丹皮、知母,加苦参9、土茯苓30、王不留行15、防风9 总×14贴
四诊时间为2018年8月20日,患者诉头面部湿疹较重,皮肤瘙痒,汗出多,胃纳可,夜寐安,大便每日1次,不成形,舌淡苔白腻,脉细弦。辨证分型:湿热浸淫,治则:清热凉血,燥湿止痒。方药:7月23日方加减,去除黄柏,加炙麻黄3、独活9、川芎9、牛膝15 总×14贴
五诊时间为2018年9月3日,患者诉皮肤瘙痒,头面部有水疮,水疮出来后瘙痒减轻。胃纳可,夜寐欠安(夜间皮肤瘙痒难以入睡),大便一日1-2次,质稀。舌淡苔薄,脉细弦有力。辨证分型:热盛伤阴,血虚风燥,治则:养阴清热泻火解毒,养血祛风止痒。方药:黄连解毒汤+四物汤+犀角地黄汤加减,生地15、川芎9、赤芍9、当归9、黄连3、黄柏15、黄芩15、栀子9、乌梢蛇12、牡丹皮12、白鲜皮30、地肤子30、白蒺藜15、水牛角30、土茯苓30总×14贴
六诊时间为2018年10月8日,患者皮肤瘙痒较前减轻,胃纳可,夜寐可,二便调,精神状态较前好转。舌淡红苔薄,脉弦。辨证分型:热盛伤阴,血虚风燥,治则:养血祛风止痒
方药:9月3日方加减。去除乌梢蛇、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加连翘30、赤小豆30、麻黄6、桑白皮15、蝉蜕6、夏枯草30总×14贴。之后在原方上加减再服若干剂后,湿疹瘙痒痊愈。
【按语】
患者诉皮肤湿疹伴瘙痒,湿疹抓后溃烂,汗出多,辩病为湿疮。“纳差,不欲食”、“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辩证为肺胃湿热证。
患者患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年,今已是古稀之年,素体本亏,后又经多次化疗,造成正气严重损耗。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现患者体内正气不足,湿热之邪入体,发为湿疮,又因湿性重着粘滞,造成患者久治不愈。
初诊:患者初诊时用二妙散合保和丸加减。
湿热病邪所引起的病证具有湿与热两重性质,所以湿与热必须兼治。正如吴鞠通所说:“徒清热则湿不通,徒祛湿则热愈炽。”而二妙散功用正是为清热燥湿、湿热并治。正如《医方考》所说:“次方用苍术以燥湿,黄柏以去热,又黄柏有从治之妙,苍术有健脾之功,一正一从,奇正之道也。”
患者初诊时另诉“纳差,不欲食”,因此处方用药时要先治脾胃。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内伤,必然破坏脏腑之间的制约平衡。其中最受累的是肺,所谓“脾胃一虚,肺最受病”。而肺开窍于皮毛,湿疹之病与脾肺湿热均有关系。对于病邪实,胃气伤者,不可以径用攻击之药,必须先补胃气之伤,再行攻伐。所以初诊时,在二妙散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消食和胃。《成方便读》分析保和丸的药物组成,“山楂酸温性紧,善消腥羶油腻之积,行瘀破滞,为克化之药,故以为君。神曲系蒸窨而成,其辛温之性,能消酒食陈腐之积…麦芽咸温消谷,而行瘀积…然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连翘之苦寒散结而清热。积郁之凝,必多痰滞,故以二陈化痰而行气。”
另在二方的基础上,用药又加上炒谷麦芽、生米仁、白鲜皮、厚朴、地肤子、知母、竹茹。
炒谷麦芽,《本草纲目》说麦芽和谷芽能“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
生米仁,又叫薏苡仁,《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土能胜水除湿…”
厚朴,《名医别录》:“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胀满…除惊,去留热,止烦满,厚肠胃。”厚朴、苍术均为化湿药,性能辛苦温,具有燥湿之功,常相须为用,治疗湿阻中焦之证。厚朴苦降下气消积除胀满,又下气消痰平喘,既可除无形之湿满,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而苍术辛散温燥为主,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又可以祛风湿。
知母品性甘寒质润,能泻肺火、滋肺阴,泻胃火、滋胃阴,泻肾火、滋肾阴。竹茹,《本草汇言》:“此药甘寒而降,善除阳明一切火热痰气为疾,用之立安”。
白鲜皮,《药性论》说白鲜皮能“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廯赤烂”。《本草纲目》:“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明经去湿热药也。”
地肤子,《滇南本草》说此药能“洗皮肤之风”。
二诊:二诊改用二妙散+犀角地黄汤加减。
患者二诊时已“胃纳可”,脾胃已恢复正常功能,所以去保和丸。而患者患病日久,湿热之邪已入营血。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去辩证,他认为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絡。《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入络”,故改合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方用苦咸寒之水牛角为君,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支入血分而凉血。臣以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一可复已失之阴血;二可助水牛角解血分之热。原方中的白芍改成了赤芍。《本草求真》:“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与赤芍两味用为佐使。四药合用,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本方药仅四味,配伍严谨,使热清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涼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
二诊在二妙散合犀角地黄汤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连翘、生米仁、蒲公英、蝉蜕、浮萍草、知母、吴茱萸、陈皮。
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主要成分为连翘酚及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其他致病菌,对其他致病菌、流感病毒以及钩端螺旋体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品有抗炎、解热作用。
蒲公英,《本草备要》说蒲公英是“专治痈肿、疔毒,亦为通淋妙品”,利小便而清湿热。
蝉蜕,《本草纲目》说其可治“皮肤风热,逗疹作痒,破伤风及疔肿毒疮”。
浮萍,《神农本草经》说其“主暴热身痒”,《本草图经》说其可“治时行热病”。现代药理学研究还发现浮萍草有解热及抑菌作用。
上药均为寒凉之药,而苦寒之药以伤胃气,所以遣方用药时要注意顾护胃气。所以用药时又加了陈皮与吴茱萸。陈皮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合成平胃散。《本草经疏》:“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二药合用可,防止过用寒凉而引起的脾胃寒湿气滞证。
三诊:
在7月23日方基础上去除浮萍草、牡丹皮、知母加苦参9、土茯苓30、王不留行15、防风9。患者三诊瘙痒仍有,热证较前减轻,需加用燥湿祛风止痒药,又因已加入“大苦大寒”苦参,又恐苦寒太过,故去浮萍草、牡丹皮、知母这几味清热药。
苦参,《本草正义》:“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然毒风恶癞,非此不除。”防风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防风配苦参、蝉蜕、苍术又可合成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药消风散的组成部分。土茯苓,《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王不留行,《神农本草经》认为王不留行“主金疮”,可把湿邪从小便而出。
四诊:在7月23日方基础上去除黄柏加炙麻黄3、独活9、川芎9、牛膝15
患者诉头面部湿疹较重,汗出多, 湿热之邪在上焦,加独活、川芎、牛膝以“引火下行”。再加少量炙麻黄升提,以防气降太过。黄柏主清下焦湿热,故去之。
五诊:改用黄连解毒汤+四物汤+犀角地黄汤加减。
患者五诊时脉细数有力,考虑为火毒炽盛之症。《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黄连解毒汤功,《成方便读》说此方:“治一切火邪,表里俱盛…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从心肺之分,屈曲下行,小肠膀胱而出。”又因患者病久,气血亏虚,故用合四物汤加减。
四物汤为《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功用为补血和血。《成方便读》:“夫人之所赖以生者,血与气耳,而医家之所以补偏救弊者,亦惟血与气耳。故一切补气诸方,皆从思君化出;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补气者,当求之脾肺;补血者,当求之肝肾。地黄入肾;壮水补阴;白芍入肝,敛阴益血,二味为补血之正药。然血虚多滞,经脉隧道不能滑利通畅,又恐地、芍纯阴之性,无温养流动之机,故必加以当归、川芎,辛香温润,能养血而行血中之气者,以流动之。” 患者湿热日久入络,血热日久易化瘀,故改熟地为生地,改白芍为赤芍。五诊时,在三方合用的基础上另加乌梢蛇、白鲜皮、地肤子、白蒺藜、土茯苓。乌梢蛇,《开宝本草》:“主诸风瘙瘾疹,疥廯,皮肤不仁,顽痹诸风。”白蒺藜辛散苦泄,轻扬疏散,又有祛风止痒之功。
六诊:在五诊用药基础上加连翘30、赤小豆30、麻黄6、桑白皮15、蝉蜕6、夏枯草30去除乌梢蛇、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患者六诊时诉皮肤瘙痒较前减轻,又考虑到疏风太过又易伤血,故去乌梢蛇、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等疏风止痒之药。
患者病程后期,诸证较前减轻,精神状态较前好转,症情基本稳定,故改用赤小豆、桑白皮、夏枯草等解热轻剂巩固疗效。
【结语】
湿热之邪,缠绵难愈,病程长且容易反复。该病的治疗需要医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医学功底,遣方用药、随证加减,加上患者的坚持与配合,终能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