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钰 刘维锶
摘 要:进入新时期后,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在各地高校都已得到综合推进与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在于鼓励大学生尝试新颖的思路来实践自主创业,进而达到积累创业经验、丰富学生体会以及激发创新热情的效果。并且,创新创业教育在客观上还能达到拓宽学生实践视野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校目前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明确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并且做到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来探求改进思路,构建完整与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实践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现有的实践教育体系范围内占据关键地位。按照现阶段的高校课改思路,各地高校都应当着眼于在校生自主意识的全面激发[1]。作为高校辅导员以及高校教师来讲,应当负有引导高校学生大胆进行创业尝试的责任。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体系并未能达到最佳的完整程度,进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体现成效性[2]。为了切实转变现状,作为高校管理者应当认识到健全实践体系的价值与意义,同时结合在校生的真实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为高校学生选择创业实践体系的构建方式。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及内涵
从基本内涵的角度来讲,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将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举措融入高校的日常教育,并且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未来创业方向。具体在开展创业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时,关键在于凸显培育创新思维的宗旨与思路,在此基础上重视创新人才的全面培育[3]。因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涵盖了创业教育以及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两项基本要素,从而在根源上转变了高校原有的创业教育模式。在目前的现状下,各地高校都已认识到推行创业与创新教育的重要价值,并且,高校也在逐步创建完整与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4]。
高校通过培育学生自身应有的创新意识,可以激励学生运用新颖的思路与方式来探寻创业的路径,而不再局限于狭窄的传统就业视角。依照当前推行的新教改思路,高校对于培育与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应当更多着眼于鼓励自主创业。同时,高校对于在校生开展的各类创业行为也要予以全面的扶持,通过提供资金支撑以及精神激励,从而保证在校生能够拥有自主创业的成就,进而明显增强了在校生具备的创业与创新信心。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了创业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两项基本内涵,进而体现了以上两项关键教育举措全面结合的必要性[5]。高校在当前推行的创业教育以及创新教育领域中,核心思路应当体现在增强在校生自身具备的创新认识,倡导在校生敢于突破既定的传统就业思路,大胆探究适合于自身的新颖创业方式。在此过程中,创业教育延伸了高校目前推行的创新教育内涵;反过来,高校创新教育可以作为创业教育的基本思想支撑。高校为了培育新型的创业与创新人才,那么客观上必须依赖于当前推行的创业创新教育[6]。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转变高校学生现有的创业思路。在目前的现状下,高校学生需要面对激烈的未来就业竞争[7]。与此同时,学生本身也承担着沉重的择业压力。因此对于目前的多数在校生而言,寻找适合自身的未来就业岗位构成了首要任务。但是实际上,高校学生若能做到运用新颖的思路来开展自主创业,将会达到创新精神增强的良好效果,并且在客观上也能够拓宽可供同学们选择的未来就业与创业途径。因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具备扩展学生视野以及转变思路的重要作用。
其次,激发了大学生自身具備的创新热情。大学生如果仅限于应对目前阶段的课业负担与课业压力,那么通常来讲很难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致力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进而体现了激发在校生创新热情以及创业意识的重要效果。大学生如果具备了自主创业的强烈兴趣,则有助于同学们克服自主创业的难题,不断探寻全新的创业路径与创业方式,对于学生自身的思路与认识也能达到切实转变的效果。
最后,丰富了在校生的自主创业体验。截至目前,很多在校生并未拥有强烈的创业意识,而是局限于传统思路下的寻找就业岗位[8]。并且,作为高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针对在校生也未能提供可供利用的自主创业资源,因此导致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最终放弃了开展自主创业。在此基础上,高校目前亟待转变现有的自主创业以及创新教育思路,确保在校生都能亲身体验到自主创业蕴含的乐趣,对于自身具备的抗压力以及抗挫折能力予以全面增强。
三、高校目前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前现状
近年来,很多地方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都在不断予以强化推行,并且相应的创业教育成效也表现得尤其明显。高校通过推行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切实体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目前日常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在根本上切合了现阶段的高校教改思路与教改需求。具体在推行创业创新的实践中,高校对于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思路需要做到将其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领域。但是从整体角度来讲,目前仍有某些高校并未能认识到创新与创业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很可能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实推行。具体而言,高校当前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体现为如下的缺陷或者弊端:
(一)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未能达到健全与完善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地方高校都已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丰富学生体验以及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意义[9]。实际上,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体系未能达到完整性与健全性。探究其中的根源,主要在于高校管理者本身欠缺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以及创新教育重视。在此种状态下,多数高校目前仍然停滞于表层性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但是未能做到深入挖掘创新教育的本质内涵[10]。
同时,关于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局限在单一的教学思路以及模式。在传统模式的创业教育课堂上,高校教师先会为学生讲授创业教育领域的基础原理,以便于学生应对该学科的测试。然而实际上,高校如果仅限于单一的教育模式,那么很多大学生对此都会表现出厌倦与困惑的心理状态,无法做到将创新创业的思路全面运用于日常实践。因此,高校目前亟待转变现有的创业教育以及创新教育举措,进而达到培育与塑造新型人才的良好效果。
(二)缺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涵盖了多层次的具体教育内容,因此必须受到师生的更多关注。但是从现状来看,很多高校由于缺少充足的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资源,无法为同学们提供必要的实训场所,阻碍了创业创新教育的有序开展。高校要切实转变现状,关键举措就在于不断拓宽高校现有的资金筹集渠道,确保在现阶段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投入更多资源作为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某些地方高校也未能做到与当地企业应当开展紧密的配合。培育创业意识的举措在客观上不能够缺少实训环节作为支撑[11]。大学生只有亲身感受了全方位的实训操作,才能对自主创业领域才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热情。但是截至目前,地方高校以及当地企业之间未能达到紧密配合的程度,从而造成大学生无法拥有开展实训的机会。在此种情况下,多数大学生都会表现为淡薄的自主创业意识,对于自主创业领域缺少浓厚的兴趣。
(三)高校忽视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师资培养
高校师资队伍能否达到最佳的水准与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推行创业教育的效果。从目前看来,很多高校针对其他的专业学科领域都能够做到引进优质师资作为支撑,并且对于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也能做到全方位的培训。然而针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来讲,高校管理者对此并未能引发应有的关注,进而导致很多高校目前仍然欠缺优良的师资队伍提供支撑。因此,高校亟待开展创新创业领域的教师全面培训,通过推行综合培训的方式来增强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作为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教师而言,其不仅需要具备优良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还要善于借助全新的信息科技手段用于辅助开展学生创业教育。这是由于信息科技手段可以为同学们呈现直观与生动的高校创业创新课堂,對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反之,高校教师如果仅限于运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讲解创新创业的基础课程原理,那么很难达到大学生创业热情全面激发的效果,反而还会让同学们感觉到创新创业教育十分无趣并且乏味。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具体措施
进入新时期后,创新创业教育正在迅速受到各地高校的全面关注。高校通过推行综合性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方式,对高校原有的僵化教学模式应当能够予以切实的转变。并且,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切合了培育在校生自主意识以及锻炼创新能力的目标。因此,创新教育以及创业教育二者并非孤立性的,而是具有内在的关联性。高校若能做到开展综合性以及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就可以真切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以及自身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对于该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参与热情[12]。在此基础上,高校关于施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做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层次实践体系,其中包含如下的体系构建要点:
(一)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应当运用多样的活动形式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近些年来正在尝试转变原有的创业实践活动模式,并且对于僵化与枯燥的创新教育以及创业教育思路进行转变。在今年春季,该院校联合众来达集团与啡常咖啡学院举办首届创业精英班,通过评比的方式从全院两万学生中选出24名具备创业激情、综合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组成第一届创业精英班,并召集校外各行业优秀创业实干家对他们开展一系列关于创业课程辅导。精英班学生在参与培训的同时,对于创业认知、战略组合、财务管理、风险识别上予以明显的提升,并且大胆尝试运用既有的专门知识将创新创业实践不仅仅再局限于创意,也是践行再创业实践当中。
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在客观上不能够缺少多样以及丰富的教学活动用于提供支撑。各地高校只有切实做到了转变当前的高校教学模式,并且善于将多样化的创业实践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才能保证达到最佳的创业创新实践效果。同时,作为在校生也应当切实转变自身目前具备的创新创业认识,对于多样化的创业实践活动应当敢于参与,不断丰富自身的创业实践技能储备。
(二)全面扶持大学生完成自主创业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自从2012年开始,针对多个学科专业陆续建成了综合性的自主创业孵化基地,并且对此投入了较多资金用于扶持学生创业。与此同时,该院校还鼓励在校生运用开设网店等方式来体验自主创业,进而充分感受到自主创业蕴含的趣味性。
该院校目前已经具备了完整程度较高的模拟创新平台,通过搭建创业平台的方式来支撑大学生完成全过程的自主创业实践,并且提供了创业实践的模拟场地。对于参与现阶段各项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团队而言,学校通过创建创业孵化基地,设定免除房租、减免办公设施以及水电设施费用的方式来扶持学生创业团队,从而达到了成功激发学生创业激情以及提升创业创新素养的良好效果。此外,该院校对于专门管理学生创业基地的办公场所也进行了全面完善,因此有助于顺利完成全方位的学生创业实践。
(三)健全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目前已经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了院校的基础课程体系,并且增设了与之有关的创业技能选修课。院校对于课程体系在逐步予以完善的基础上,大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具备的兴趣点来完成自主选择,避免了课程体系的乏味与单一。此外,该院校还设立了创业技巧培训的实践课,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技巧的实践活动,通过开设专门讲座等方式来体现最大化的创业激励效果。
该院校目前针对引进优质师资的举措给予了格外重视,确保通过校企合作运用校外导师以及其他多样化的措施与方式来实现优质师资的有效引进。高校对于负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予以专门的培训,并且拟定了综合性的教师培训考核模式。每隔相应的时间段,各个院系的管理者就会选派教师前往其他院校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交流,通过运用互通经验的方式来不断健全高校目前现存的创业教育体系,对于不同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效应予以最大化的体现。
(四)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格外重视对于在校生的创新潜能予以深入挖掘,鼓励同学们发现自身的潜力,并且将其运用在创业实践的领域中。自2014年起,该院校陆续开展了五期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分享大学生成功创业经验的大规模活动,并且邀请了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校友返回母校来进行交流与讲授。经过全方位的师生沟通与交流,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尝试开展自主创业的兴趣。
近年来,新媒体手段已经能够运用于高校学生的各项创业实践中。在微博与微信等多种科技手段的支撑下,大学生就可以做到创建虚拟化的自主创业平台,从而达到了简化自主创业流程以及节省创业成本的良好效果。此外,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创业俱乐部来激励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并且全面分享了创业初期的自主创新经验。在挖掘学生创业潜能的前提下,大学生不再惧怕自主创业,而是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尝试兴趣。
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据关键性的地位。高校能否达到最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其直接关乎大学生具备的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本文通过探析大学生目前的创业心理状态,并且结合现阶段的高校创业教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出提升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的举措。具体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实践范围内,高校需要做到紧密结合大学生当前的创业心理状态以及创业创新能力,并且遵照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确保获得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小娜.雄安新区视域下保定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19(24):63,67.
[2] 王艳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的路径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6):79-80.
[3] 吴洪明,韩西.工科类硕士研究生創业现状与创业教育对策研究——与艺术类研究生比较[J].大学教育,2019(6):172-174.
[4] 王大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4):218-219.
[5] 董力萌,董鹏中.宾夕法尼亚大学创新工厂对我国高校孵化器建设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5):14-16.
[6] 洪宝仙.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83-85.
[7] 王钧永.“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6):231.
[8] 刘莎.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5):20-21.
[9] 周攀攀.应用型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9):3-4.
[10] 王玉兰.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5):91-94.
[11] 石兴民,孙军梅.专业课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以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9(5):5-8.
[12] 马星羽,邱爽,余苑榕,等.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查分析——以北方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为例[J].智库时代,2019(18):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