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智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为高等职业院校带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也为高等职业院校越来越大的办学规模和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即要求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起符合当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的教学形式。与此同时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拥有的特征优势刚好符合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因此实现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慕课化改革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慕课;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是众望所归了,只有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够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而当前实现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必须能够遵照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教学活动的变革趋势,才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教学模式,保证新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符合现阶段教学需求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因此本文主要从慕课的形式入手,分析慕课形式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是如何的,未来还要求展开何种变革优化。
一、慕课的现状
慕课是基于“互联网+教育”趋势下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新模式,其主要是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目前慕课主要被各个教育环节的教师所接受,其通过慕课形式来组织展开一种针对于大众群体学习的在线课程建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于远程教育活动的新要求,并且还可以满足共享经济时代中对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化发展。慕课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主要是以微课视频、作业练习和测试考试等形式为主,其更是依托于慕课教育平台的构建。当前我国既有的慕课平台具有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正处于建设阶段,平台现存授课的课程少于在建的课程内容。总的来说,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必须能够基于慕课的这些发展特点。
二、慕课背景对于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
我国教育部门对于慕课和高职院校教学的相关认知在于其强调“慕课最大的空间和机会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作为最大的职业教育场所,要求能够加强高职院校建立慕课资源和平台,实现慕课平台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基于慕课平台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并不是单纯复制的,而是需要展开高职院校现有慕课模式应用的分析,才能够有效的实现慕课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现有的慕课资源平台所开设的课程都是高等院校的,针对于职业院校所开设的资源课程较少,因此要实现对慕课资源内容的优化和充实,并且能够提高慕课资源建设主体的参与性和技术性。
三、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分析
慕课资源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的个性化动态学习活动。学习者通过在线的交流活动,及时向教学者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由平台进行网络课程的重新规划提供。因此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要求能够做好以下的内容:第一是提高慕课平台中关于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慕课课程资源来源的不一致、难度的不科学以及内容的混乱都不适合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因此只有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以就業为导向的学生能力的培养为驱动,建设起慕课课程群,还要求能够支持高职课程中碎片化课件的制作编辑,建立起模拟的试验环境和实验环节,保证高职学生能够在慕课资源平台中完成理论学习并且还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细节过程的观看。第二是要求能够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慕课制作能力,不同的高职院校中拥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因此导入国际化的慕课课程可能不符合高职院校的特色课程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慕课课程的制作和设计环节中,可以说教师才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习爱好的人,其所设计的慕课资源将会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更加有效的组织学生展开慕课的应用和学习。如果教师都不了解某一课程慕课的资源内容,其更是无法通过慕课的学习来展开教学考核和成绩评定,更无法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第三是要求展开慕课课程在高职院校学习环节的推广利用。很多情况下,高职学生觉得慕课平台的使用操作较为复杂或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也抵触使用慕课平台,因此大大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此要求学生能够拥有慕课学习的理念,采用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自行展开在线资源的学习和利用,借助慕课资源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作为一种“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产物,其符合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同时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中,实现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成为改革的重点所在,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快构建以慕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而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慕课模式的应用并不是直接嫁接的,而是要求能够依靠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如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参与慕课提供必要的学习周期时间,
并且实现慕课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其满足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郑璇玲.慕课冲击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7.
[2]邹先容.高等职业院校的慕课教学模式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3]谭璐璐.“慕课”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