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湛海
关键词:警务技战术;实战;训练内容
全国公安机关按照中央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重大部署,进一步创新完善训练模式、全面提升公安队伍实战能力,深入推进人民警察招录培养机制改革、提升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公安队伍,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职责使命。当中指出全面提升公安队伍实战能力成为本文的指示精神,为更好地完善、改进警务技战术训练提供了平台。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深入认识加强警务实战训练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警务技战术训练作为核心的战略地位来开展,使其成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为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新要求提高坚强的保障。警察院校以及各地市公安局人民警察学校是公安培训的主战场,是科研、实训的基地,应紧紧跟上时代的发展,围绕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大力开展和培养一线民警的警务技战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公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一、我国警务实战技战术训练的特征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而不变的是学习与磨练。我国警察培训借鉴国外警察训练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警察训练实际情况,形成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警察培训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警察培训在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成长壮大,逐渐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警务实战训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展训练。以突出贴近实战对抗、符合基层实际、满足民警需求为重点。将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提高民警执法能力为目标。将警务实战训练内容向职业化,训练方式专业化方向发展。警务技战术训练内容分为警察心理拓展类训练、警务体能类训练、警务技能类训练、射击类训练、警务战术类训练五大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互相联系。以适应新时代对警务实战训练发展要求,科学有效推动警务实战训练教学水平。紧紧围绕公安实战,切实有效地提升一线民警的执法水平和能力。
二、警务技战术训练的意义
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执法机关”,人民警察必须加强执法能力,才能承担起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下的长期发展、保障人民国泰民安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为社会发展、国家稳定提供安全保障,是人民群众历来关注的重点。公安部领导曾指出:“常态实战是公安机关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特点,实战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公安机关战斗力的根本标准。要坚持战斗力标准,着眼‘打得赢目标,大力推進警务实战化建设,努力做到打击更加有力、防范更加严密、应对更加有效。”因此,人民警察作为执法者,需努力扎实基本功,提高自身警务技战术能力,才能维护好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加强在职民警警务技战术训练的紧迫性
公安民警在和平年代,为国家稳步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作用突出。同时,不法分子伤害袭警的事件也屡屡发生。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公安民警(含公安现役官兵)因公牺牲伤亡22870人。其中,因公牺牲2129人,因公负伤20741人平均每年牺牲425人。从牺牲原因看,因突发疾病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占50%以上,是民警因公牺牲的首要原因。因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遭受暴力袭击)牺牲人数111人;遭暴力袭击负伤8880人,占负伤民警总数42.8%,且连续五年总提上升。从牺牲和负伤的情况分析看:其一,广大民警工作压力大、超负荷运转,平时得不到正常休息和体育锻炼。因突发疾病猝死占主要部分。如:2017年1月,南宁市成功破获广西近年来最大一宗生产制毒物品案件中,甘科伟同志连续作战,加班数日出现头痛,但他咬牙坚持。他带着最新数据、线索马不停蹄回到南宁后,出现头部剧痛,伴随呕吐,经医院抢求无效,不幸牺牲。其二:通过众多袭警案件反思,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装备携带意识差、警务技能不过关、甚至是不会运用警务技战术,导致不应有的伤亡。
四、在职民警警务技战术实战训练中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态度不端正,没有正确对待警务实战训练
部分民警缺乏危机意识,认为自己平时天天出警安然无恙,社会上的各种冲突事件离自己很远,袭警、暴恐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心理上疏于防范。在训练中态度不积极主动,把培训当成是一种休息,认为警务实战训练对自身无关紧要、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思维的形成与民警在一线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有关,然而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和予以重视,往往出现问题就是一瞬间。另一方面,一线公安机关民警最关心的是破案率、服务满意度等问题,这与当前国家倡导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趋势紧密联系。还有一些同志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战技能,也运用所学技能抓获过多名违法犯罪嫌疑人。只要掌握初步的技能,熟知一般法律法规就可以了。因此,就产生了对训练就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心理,把警务实战训练当成一个口号,忽视了警务实战训练的重要性。
(二)缺乏科学细化进行选拔和培训工作
在职民警培训分为四大类:入警训练、晋升训练、专业训练、发展训练。本人参与在职民警培训教官多年,从组训情况和对基层科所队调研反馈的信息分析:入警训练课程架构不明确,所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没有抓住各警种实际工作中的普遍需求和特殊警种的专业需求之间进行授课内容比重划分。“一个葫芦画瓢,一笔带过。”导致入警训练结束,新警回到回单位报道,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在晋升培训和专业培训中,培训内容虽有针对领导层面的战术指挥课程以及专业警种的培训,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操作,训练成效不够明显;又如在发展训练中,教官系列的培养是关系到整个公安队伍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广大民警战斗力水平的重要环节。然而基层教官的选拔,缺乏有效的择选优用机制。有些单位对选派参加培训的教官,只是为了完成上级机关的硬性指标。出现想参加培训的来不来了,有些培训人员自身对教官行业不感兴趣。简单说,兴趣爱好是学习的原动力,一个人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就会对其自觉进行钻研,主动去学习。相反,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此一来,失去了培训的意义。
(三)对“实战训练”贯彻不到位
有些培训单位理念还是由技能到技战术的训练方式,而不是将技战术运用到警情处置的实战训练。使得受训学员回到一线工作时达不到能够合法、有效、快速运用警务技战术进行现场处置。另外,进行实际操作时,为预防和避免出现伤害事故发生,故而降低或以讲解示范的形式代替。如此一来,受训学员只是在技战术理论上有所收获,并没有亲身进行体验,教学效果上大打折扣。
(四)教官队伍有待提升,制约培训效果
教官队伍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在职民警的培训效果,关乎整个公安队伍战斗力的提升。经过大练兵改革多年,教官队伍体制有了明显的完善和提升,涌现出大批热爱教官事业的年轻民警,促进了教官队伍的发展。但当前的教官建设仍有制约培训效果的薄弱环节。本人走访北京市公安局、河南省公安厅、广西公安厅等单位调研发现:一是各省市教官中缺乏数量较多的高水平教官骨干;二是对中级、初级教官的培养缺少一个有效的平台,供年轻教官向高水平教官学习、交流的机会;三是教官的教学方式,多以技能与战术运用为重点,缺乏结合法律法规,将规范化作为重点进行研究运用到警情处置;四是教官在组训过程中,教学教法单一,缺乏创新和研究。
(五)考核评估机制尚需完善
严格规范警务技战术训练考核机制是激励受训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有些培训基地,弱化了在培训期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五条禁令”的相关规定,实行警务化管理。对考勤、内务、请销假管理制度不到位,对警务实战训练的考核合格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严肃按照考核要求实施。甚至出现大多数考核都实行提前下发目标考核细则方式进行,让下级部门在短时间内按照考核目标“按部就班”地进行“亡羊补牢”造成忙于应付、忙于考核的不良问题。没有将民警技战术考核、评估的内容列入职务晋升,评先评优、奖励、工资福利挂钩。导致参训学员刻苦训练与不积极训练,没有区别,挫伤民警的训练热情。
五、加强警务技战术训练内容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加强管理、注重实效,实现警务技战术内容实战化。按照“面向实战,讲究实用,追求实效”的原则,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训什么、差什么、补什么”的指导思想,以“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切实增强警务技战术培训内容的针对眭、实战化。影响警务实战技战术训练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充分利用好民警有限的受训时间,提高民警安全意识和执法能力浅谈一下几点意见:
(一)加强民警心理素质教育和培训
开展警察心理户外拓展专项训练,通过户外扩展训练合理让民警释放心理压力,降低民警因心理困扰而影响工作的情况。与此同时,针对问题的出现对自身的管理和组织为何造成心理压力的因素进行反思,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最大限度地缓解民警心理压力。对全体民警定期开展心理疏导教育课程,为怎样减轻因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提高有效的解决方式方法。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减压室供民警使用。
(二)分警种、分专业培训
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相应的警务技战术培训内容。对刑警应加强搜查、抓捕、射击等技战术训练;治安民警应突出查缉、盘查带离等技战术训练;巡警应重点加强警械具使用、手枪射击、徒手攻防,控制与搜身带离等单兵技能训练,以及人員盘查、车辆查控、抓捕等个人和集体战术训练。各基层派出所开展处置突出事件演练,交通民警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针对车辆截停、盘查的学习,并增强处理各项交通违法行为的能力等。
(三)分层次加强训练
一是针对一线基层单位的科所队领导着重加强现场警情处置指挥决策能力的学习培训。使得各科所队领导干部在现场警情处置当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懂业务、会指挥、顾大局。而年轻骨干民警着重加强相应岗位警务技战术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根据年龄层分为新人警(2012年后新录入)、中青年骨干、老(男50岁、45岁以上)。专业化、合理化细致地进行组训。从教学的角度上分析,基于授课人员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大致相同,能够得到更具针对性教学,培训效果会更佳。使受训学员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如此一来,有效提高各层次民警的专业能力,使其胜任其岗位职责的要求,适应新时代严峻的公安实战化要求。
(四)加强体能训练
公安民警尤其是在一线工作的民警,常常因为不规律的作息,以及来自家庭、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即使如此,也要养成好的自律习惯,特别是不能放松对体能训练的要求。因为体能是警务技战术运用的基础,是日常接处警、突发事件等警情处置的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层次,依照身体素质、基础活动能力、运动能力三方面,在培训期间教会民警如何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理有效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加以球类活动的形式进行体能课程安排。例如:50岁同志安排“养生课”、“太极拳”;中青年同志以“球类活动”、“长跑训练”等保持体能的项目为主。通过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消除疲劳,调整情绪,培养民警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培训期间切实加强民警的身体素质训练时间和强度,确保训练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同时,灌输“只有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才能在日益复杂多变的警务活动中保护好自己,更安全地完成各项任务的理念。
(五)提高教官教学水平和能力
各省市政工部门建立专职和兼职教官人才信息库,清楚和了解各教官的专长和特点,为教官提供良好的环境,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鼓励和支持教官到各省、各地市调研、交流学习和深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每次授课前组织授课教官集体对课程进行备课,研讨课程内容,分工和配合。与此同时,选拔优秀的警务技能教官返回基层一线单位,传授和更新警务技战术经验,推动警务教育工作的开展。
(六)提高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国家飞速发展也伴随着社会各阶层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日益加大,部分人们心态失衡,再加上一些不良组织的唆使,将矛盾指向政府有关部门。导致近些年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对社会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威胁。针对这一特点,面对群体性事件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是社会治安新形势下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战。例如:2010年7月14日,江苏通安事件;2011年6月10日,广东增城事件等。针对这些典型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应迅速组织相关专家、科所队领导等进行研讨、交流,客观分析出案件原因,以及制定将来遇到类似案件的有效处置方案。通过培训,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民警作为到达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获得者,学会如何控制事态,根据现场情形判断是否采取强制措施,怎样进行强制措施。避免使用警力和强制手段不当导致更大危害。
(七)建立与警务实战化培训相配套的绩效考核及评估机制
一是警务技战术及体能的考核与评估是推进警务实战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要真正体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能上能下”的原则,把考核结果与用人机制结合起来,各省厅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考核结果直接与培训民警的政治前途、个人荣誉、奖励与惩罚,直接联系在一起。二是培训基地积极与培训单位科所队领导建立联系,完善“练战一体化”的模式。了解学员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警务技战术应用,执法能力是否提高,以及相关眭、特殊性问题,进行总结筛选。针对问题,在将来训练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向上加以改进,更好地服务基层公安工作。
六、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警务实战技战术训练应该更加准确定位其目标和服务功能,更加突出警察专业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从教学师资、教学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全面实战化着手,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评估反馈信息体制,提高公安民警心理、体能训练在警务实战训练中的比重。从培训制度本身,多元化、多角度改变警务技战术训练在民警心中的认识。通过警务技战术训练,从心理和行动上调动民警训练主观能力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警在实际工作中的办案方法、程序和规范意识。以减少民警在伤亡率和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