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军 黄娇
[摘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对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增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关键词]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作为思维的外衣,话语体系是广泛存在于人类交往实践中的语言实践,是承载一个国家或民族思想状况、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的符号化的复杂系统。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是在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与规则形成的一套符号化的有机话语机构整体,是一定高等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实践的具体表征,传递着一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转型,在此过程中,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意义重大。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精尖专门性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全面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对于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增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多个方面,其中,话语体系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性要素之一,也必须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作出一定的调适,实现相应的转变,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剧烈变迁,才能发挥协同效应,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就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本身而言,它不仅仅在言说高等教育,事实上还承载着高等教育所内含的目标、价值、理论和实践,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而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结构性要素,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
其次,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需要。马克思认为,话语中充满神秘的力量。法国后现代主义学者福柯认为,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当然,话语的真理和力量并不在于说些什么,而在于谁在言说和如何言说,即谁掌握话语权。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中,谁就拥有决定社会舆论走向和事物发展方向的能力。毋庸置疑,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在与世界各国争夺高等教育领域话语权的过程中,我们仍处于守势地位,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一定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话语权。
最后,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坚定文化自信既彰显出必要性,也凸显出迫切性。话语是文化的生动展现,一定的话语体系内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体系、民族精神和发展理念,它是民族内核的外在表征和综合反映,因而我们需要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来展示我们的文化,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可以说,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就是为了实现知识的独立和学术上的独立,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框架和言说范式,以我们特有的话语体系展现中国高等教育,彰显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既是社会发展所累积起来的历史性课题,也是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现实性课题,更是提升高等教育话语权和坚定文化自信要解决的时代性课题。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它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因而,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但由于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变迁,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具体和现实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进一步被提上日程。我们只有在揭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难点的基础上,才能够对症下药,最终药到病除。
第一,“自说自话”的问题。所谓“自说自话”,指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的“怀古铭志”的倾向。持此观点者突出强调“中国特色”,以自我为中心,力图构建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没有交叉的另一套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仍然持有门户之见,对于西方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采取排斥的态度,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和西方高等教育在核心信念上存在根本的差异,即西方高等教育注重科学,而中国高等教育注重人文,这种文化信念上的差异是不可调和的,因而反映在高等教育话语之上也具有不可通约性,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与西方完全相异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实际上,这种“自说自话”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只会阻碍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使我们失去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由此可见,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中也需要对照、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不能够“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二,“食洋不化”的倾向。就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在其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碰撞问题。如果说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中“自说自话”是本土化的极端化,那么“食洋不化”则是国际化的极端化。所谓“食洋不化”指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过度西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对于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概念和理论等盲目引进,未曾消化吸收,使中国高等教育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应声虫。这对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有百害而无一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观照现实,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应当避免系统照搬和盲目引进的问题。
第三,“话语滞后”的症结。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事实上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变迁而不断构建的生成性过程,因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受动性。从时间序列上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先于话语的构建,但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作为高等教育的言语表达和社会发展的言语表征,应当具有一致性,紧随时代的步伐,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目前,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事实上落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速率,呈现出一定的“话语滞后”。这种“话语滞后”实际上也反映出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体自觉和问题意识。具体而言,一方面,没有从主观层面认识到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多停留在自发层面而非自觉层面。另一方面,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未能全面反映现实中的问题,出现了高等教育发展与话语言说体系之间的失衡。
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既要把握当下又要放眼未来,要善于把握国际教育和中国教育的新趋势、新变化和新特点,从实际出发,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本方略,着力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首先,不忘本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話语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我们必须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发展入手,进行本土化构建。一方面,我们应该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寻找滋养。要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就需要直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特别要从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紧密联系本土实际,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国情进行本土化构建。不可否认,西方高等教育相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具有先发优势,我们应当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一些理念、方法和话语表述,但我们更应该注重凝练本土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系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办学实践,高扬中国高等教育的民族性和主体性,彰显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与民族特性。
其次,吸收外来,拓宽国际视野。当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只有在相互交流和借鉴中,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事实上经历着一个动态的延续过程,即主流话语体系形成——学习借鉴主流话语体系——主流话语体系的本土化构建——本土化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我们应当积极吸收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话语表述方式,与国际接轨,拓宽国际视野,不能闭门造车。值得注意的是,借鉴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话语表述方式,并不是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照搬照抄,而是要进行本土化的构建,经消化吸收再进行创新,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彰显出自身特色。
最后,面向未来,把握时代脉搏。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要把握时代脉搏,体现创造性、前瞻性和时代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与调整,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到新的时空背景之中,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这就需要高等教育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从而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出新的要求。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勇于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学会从高等教育实践中推进话语体系创新,要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聚焦真问题,勇于面对人民和媒体聚焦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并以深刻的理论自觉将这些问题吸纳到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之中,形成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的教育理论,指导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是一项极具复杂性、民族性和发展性的系统工程,对于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直面构建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融合各种资源,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