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2019-10-21 09:28冯刚金国峰
中国高等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中国特色

冯刚 金国峰

[摘要]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厘清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总结分析教育現代化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方向目标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这一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重大发展,是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明确的方向目标。

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从字面上理解,“现代化”(modernization)可以理解为“转变成为现代”(to make modern)。中西方学界对于“现代化”概念的认识有一定差异,在西方国家,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社会或前技术的社会转变为具有技术理性的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或者指“由一个专制固化的静态社会转变为一个具有变迁与革新取向的民主动态社会”。在中国,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现代化”是指一个历史阶段,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使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伴随的是一切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变革;狭义上,“现代化”是指落后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赶超,这一过程,需要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从而赶上先进工业国家,融入现代世界。可以看出,在“现代化”概念结构上,西方学者倾向于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进行二分,而中国学者倾向于对落后国家和先进国家进行二分。总体上,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发达,这种二分法构成了“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内部理论结构。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转型发展的动态的历史进程,这一过程,既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也是人的发展由片面束缚转向全面自由的过程,实质上,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历史进程,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蕴含着开放、包容、贡献社会,以及合作共赢的时代特质。从发展规律来看,教育现代化一定是由低到高、从初步到基本再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从发展进程来看,教育现代化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从观念到政策、从目标到规划、从措施到制度,以及从实施到评价等多个发展阶段。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其核心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始终是人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教育现代化不只是赶超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过程,更是立足中国国情、展现中国特色、为中国发展服务的过程。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立足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求“更要遵循教育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充分展现时代特征。清末民国时期,大力推进教育近代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实质上是教育西方化,所以,从根本上解决不了中国教育的问题,也不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同时,要求教育自身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核心是教育现代化,使得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党的十四大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是党和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战略。自此之后,教育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中的地位不断巩固。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不断丰富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表现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表现为坚持立德树人,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表现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始终把教育置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表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做到“四个服务”;表现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表现为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表现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表现为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引导广大老师做“四有”好老师。

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将是一场宏大而创新的教育改革,也将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简单延续中国教育发展的已有经验,也不能完全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模式,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继承历史、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这是加快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回顾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要做到“四个统一”,首先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国教育现代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同时,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其次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中国教育现代化要紧密结合中西方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再次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中国教育现代化要遵循教育规律,同时,强调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最后是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中国教育现代化要坚持扩大开放的时代主题,增强国际交流合作,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以人为本或者以培养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始终坚持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纵观历史,立德树人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管“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如何拓展,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

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1916年,在给黎锦熙的书信中,毛泽东同志提到德、智、体教育核心发展要义,强调德、智、体“三育并重”。毛泽东同志坚持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协调发展,其中,把德育置于首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模范青年发奖大会上强调,“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指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时事政治,不断提升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毛泽东多次强调德育立人、智育立本、体育立身的理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德育至关重要。显然,这一思想与中国教育现代化价值旨归是高度一致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突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讲到“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要有所进步。”并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重要论述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把毛主席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到了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把美育列入党的教育方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上这些重要论述和其背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做出了阐释,不仅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还把“劳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刻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明确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目标。“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教育目的。”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什么人,体现着教育的政治属性,任何一个政党都要通过教育培养政治制度所要求的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其次,要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未来教育对于所有已满一定年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生产劳动同“智育”“体育”结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与教育关系的一系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突出了“劳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育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智育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强健的体魄和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教育对象最终要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是要深入生产实践,只有热爱劳动、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提出要求,青年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具备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服务”“四个正确认识”“四个统一”等;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要求,青年学生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下功夫”等。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最鲜明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也是激发教育内生动力,实现教育自身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紧密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历史和人民自主选择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就是要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不是“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以及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改造世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四个正确认识”。

2.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下功夫”,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精神状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六个下功夫”的重要论述是构建新时代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遵循,要紧紧围绕“六个下功夫”的要求,解决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阻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短板”问题,发挥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而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其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构建新时代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保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各级党组织要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遵循“三大规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

3.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者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重要使命,坚持人为本、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四个引路人”,坚持“四个统一”。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害群之马,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加上不法分子甚至敌对势力的借机炒作,影响了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针对此类现象,近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4.加快形成全社会教育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合力的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健全全员、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教育是民生、教育是社会事业,虽然教育的主体责任在教育系统,但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在教育系统,需要党务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一线教师、工勤人员等全员参与,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过程;在社会系统,家庭、学校、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共同体,需要接好、传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接力棒,家庭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家庭要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承担着传授知识、树立“三观”、提升综合素质的重大责任,学校是培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体力量。因此,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实践是生长剂。各级党组织、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各类社会组织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5.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为新时代教育质量评价指明了方向。加快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从“指挥棒”入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可行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一是坚持教育质量评价的正确政治方向。教育质量评价是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状况的价值判断,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承担起教育质量评价的政治使命和责任。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质量评价是一种政治检验和考核。在评价内容和标准上,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状况放在首位,把“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方面的政治表现作为重要内容。二是遵循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在规律。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质量的评价要遵循客观规律,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就学生成长规律而言,青年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其全面发展状况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青年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全面掌握这一特征,有助于正确把握青年学生的真实状态和心理诉求,也有助于客观评价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状况。三是注重教育质量评价的整体建构。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决定了教育质量评价不仅要强调量化评价,还应该注重教育质量的整体把握。教育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作用的发挥时刻受到内外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家庭、学校、社会各自对人的全面发展是有限的,而三者的共同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因此,需要把教育质量评价放到教育现代化整体中去考量、设计和分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

[2][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杨豫,陈祖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5]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7(13/14).

[6]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中国特色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