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双一流”的实践与思考

2019-10-21 09:28王浩
中国高等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双一流人才培养

王浩

[摘要]“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面临难得的战略性机遇。南京林业大学构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人才特色发展;构建有行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建成有特色的学科生态体系,推进学校高水平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行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的历史与现实贡献。近些年来,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推进内涵发展的同时,遭遇了“大扩招”“大合并”“大建设”之后的方向迷茫和发展瓶颈,面临着学科结构不合理、与原来所属部委关系疏离、获得行业支持不够等突出矛盾。当前,国家正在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了“总体规划,分级支持”的原则,鼓励高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性机遇。在此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更加创新的变革举措迎接机遇与挑战?这需要行业特色型大学进行仔细而审慎的战略抉择。

构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人才特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立德树人永远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学校任何时候都不能舍本逐末甚至本末倒置。作为培养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人才和行业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既要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求,突出专业培养和专业教育,进一步强化高水平行业人才培养特色。

多年来,南京林业大学牢固树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健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互动机制,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林业工程学科为例,学科为行业培养输送的毕业生人数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我国林产工业40%以上龙头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为本学科毕业生。面向未来,学校立足于培养富有科学素养、人文情怀、绿色担当、创新精神并勇于实践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构建以“绿色发展基因培植”为核心内容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以林為特色的专业体系。学校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构建以工科为主体、林科为特色、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体系。在林科专业建设方面,林学、园林、木材科学与工程等7个林科专业通过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等举措,更加凸显特色优势,7个林科优势专业每年培养近800名毕业生,至少50%的学生在林业领域或涉林领域就业;在涉林专业建设方面,生态学、风景园林等23个涉林专业通过嵌入林科类必修课程等,与林科优势专业实现深度融合,每年有超过70%毕业生在林业行业就业;在非林专业建设方面,43个非林专业通过必选生态环境类通识选修课程,普及绿色发展理念与基础知识,吸收林科优势专业的营养,促进非林专业与林科(优势)专业间的深度融合,实现特色化的专业发展。例如,工程管理专业一方面遵循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开设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另一方面依托林业学科,紧密结合室内装饰工程管理、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等学校已有的特色和优势领域做文章,推进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通过必选生态环境类通识选修课程普及绿色发展理念与基础知识,使学生不仅掌握工程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掌握林业、生态、室内装饰和园林绿化工程方面的知识,形成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特色。

完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学校推进主体间性改革,实施“加、减、乘、除”四轮驱动,实现人才特色发展。一是在优质资源投入方面做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打造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充分挖掘教育信息化和学校优质资源,引进高水平慕课资源,培育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通修课程,注重文史、哲学、生态、艺术等模块,扩充通识教育课程库,尽量增加学生课程选择空间。强化实践导向,针对高等林业院校实践环节薄弱的普遍性问题,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强化人才培养“实践”要素,增加生产实践课时,增设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和选配更多的优秀教师。通过发挥绩效工资杠杆调节作用、职称评定条例导向、年度目标考核、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等措施,激励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在凝练核心课程方面做减法,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在遵循学生专业建设与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深度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培育一些整合式课程,减少专业课程门数,尽量减少学生总课时。三是在营造学生成长环境方面做乘法,强化师生交流互动,实现倍增效应。按照分类管理、分类培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原则,探索试验“选拔不离班”的“虚拟实验班”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对拔尖人才由“圈养”到“散养”的转变;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功能,建立和探索学生工作室,深化学业、学术导师制,营造“咖啡馆式”交流氛围,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针对公共基础课程,探索任课教师团队、教务管理部门、开课学院(专业)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模式,试行“一课多纲”,凸显课程建设的“交叉效应”;改革授课与修课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凸显“多管齐下”教学方式的“交互效应”。四是在改革陈旧管理观念制度方面做除法。深化综合改革,按照主体间性理论对不适应高等林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念和制度进行调整。如破除课程建设的门户制约,以研究促建设,构建课程归口建设机制;改革传统“一教师一教案”的孤立备课方式,探索研究“一团队一教案”的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制度,帮扶青年教师成长等。

创新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按照知识传授、思维训练、能力达成“三层次”,坚持学习与创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三结合”,打造通识基础实验实训教学、专业实验教学、创新引导实践、创新训练实践、集中实践教学、创业训练实践等“六平台”,完善“363”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有行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科技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推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必须以解决重大关键问题为重点,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行业特色大学一贯秉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宗旨,与国家、区域特别是行业的发展联系紧密,在长期合作中形成了牢固的产学研联盟。这既是其实现快速发展的优势所在,更应成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依托。

长期以来,学校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正确处理依托行业和为地方服务的关系,突出内涵发展,准确合理定位,为江苏生态环境、林业产业和美丽江苏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林木覆盖率从不足4%提高到2015年的22.5%,其中依托学校技术支撑提供的林木良种超过90%。学校百余项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发展壮大了江苏省的林产加工业,使江苏以占全国0.58%的林地实现了全国7.7%的林业产值,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为社会提供上百万个就业岗位,创造了由林业小省向林业强省跨越的历史性奇迹。面向未来,学校将始终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重大需求,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强化协同创新,瞄准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紧扣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绿色发展三大主题,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的作用,努力在行业特色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行业、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构建面向行业产业学科创新体系。学校围绕林业学科发展前沿和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加强学科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以林业产业链布局学科创新链,加强树种种质创新、资源培育、林业资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加工利用的基础理论创新,融合纳米与仿生、机电与控制、信息与智能等技术,实现南方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树种种植结构调整、木竹加工、林产化工、家具制造、制浆造纸、林业装备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构建多学科协同创新和多领域集成创新体系。

提升行业重大需求协同创新能力。针对我国林产工业面临的“资源、结构、环境”等约束,学校依托省级林业资源高效加工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中国林科院、相关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重点任务,围绕新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在林业行业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围绕我国大型机电产品包装运输的特需及木材安全战略需求,依托国内首个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创建有特色共享创新平台。学校整合、优化创新资源,在新兴领域、交叉领域建设生物质新型材料、家具智能制造等省部级创新平台。学校以南方林业资源培育和林木加工利用为基础,组建南方重要林木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力争进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以江苏省“科技思想库基地”建设为抓手,组建由林业工程、经济管理等不同学科背景的高端人才组成的林业产业发展智库,围绕行业重大发展问题开展政策和战略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建成有特色的学科生态体系,推进学校高水平发展

学科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龙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抓手。一流学科是一流高校的重要指标。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是行业特色大学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在林业工程、林学学科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林业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点。2017年1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3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林业工程”“林学”学科为A+;“风景园林学”学科为A-。实践证明,学校在“双一流”背景下推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必须以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来取胜,在某些学科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扶优做强,瞄准一流。学校林业工程、林学、园林三个学科是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的具有特殊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学科,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立足之本。学校重点推进林业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在木竹高效加工与利用、林产化学品加工与利用、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家具智能制造、绿色制浆造纸、林业装备与信息化、森林监测与林木采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在若干方向实现国际领跑。着力推进林学学科建设,围绕杨树、杉木等南方速生用材树种种质创新、资源培育以及天然次生林森林生态等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在我国南方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江苏杨树种植结构调整等重大科技需求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努力在若干方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争取林学学科也能尽早列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园林学科一级学科建设,确保园林学科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坚持交叉引领、相互支撐。学校以林业工程、林学为龙头,通过固本、强基、渗透、融合等方式推进和带动相关学科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林业工程、林学就像是学校学科建设体系中的两支主干,其他的涉林学科和非林学科就像是依附在主干上的侧枝和树叶,它们共同支撑整个体系蓬勃发展。学校的涉林学科要把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作为目标,非林学科不能单打独斗、脱离林的特色,要紧密联系林学、生态等涉林学科的优势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来发展,如土木工程学科要以绿色建筑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为特色,食品学科要以林下食品生产和林业食品加工为特色,经济学科要以生态经济(含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为特色,管理学科要以绿色管理(如林业经济管理、环境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等)为特色,旅游学科要以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为特色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从不同角度配合、支撑和服务林业工程和林学学科的发展,实现学校学科协调发展与整体提升。

总之,在当前产业和行业创新发展的转型时期,行业特色型大学只有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才能为产业和行业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行业特色型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是一个渐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目前,学校正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着力点,以优势学科群建设为主抓手,不断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大力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协调发展、高水平发展,努力将学校早日建设成为林业工程、林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全国领先、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特色大学。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双一流人才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