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芳梅
摘 要: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班主任的管理在小学班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本文从以下“加强和家长的沟通”“拉近距离,实施关爱”“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提高班级管理效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多样化;关爱;平等关系
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领导者和指路人,影响着班级进度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作风,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在班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小学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小学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级提供有利的条件支持。
一、加强和家长的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却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要想培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需要学校和家长两方的共同努力,假如说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不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学校不清楚,就导致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针对性、没有目标、不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那么就很难为学生制定适合他自身的学习策略,不仅提高了教育学生的难度,还增加了教育学生的困难和挫折。反之,假如班主任和学生的家长及时沟通,及时反应了学生在学校或者是学生在家庭的问题,那么班主任和家长就能及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应对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班主任为了更好的与学生的家长沟通可以采用电话沟通或者是制定相应问题的表格,让家长填写,方便了班主任更好的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还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时候不要采用“告状”的形式,尽量选择学生家长可以接受的说话方式,要委婉一点的的学生家长沟通,在沟通中要尽量说出学生的优缺点,以保证学生家长清楚的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态度。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上要及时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一方面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另一方面有利于制定更好的教育制度,为小学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级提供有利的条件支持。
二、拉近距离,实施关爱
在传统班级管理中,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一般是敬而远之,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沟通困难,无话可说的情况,想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管理班级效率,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实施新的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重视爱的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另一方面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平时教学中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为提高管理班级效率奠定基础。其中,在平时教学中班主任遇到某个学生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可以单独找到这个学生来谈话,为学生提供一个情绪舒缓的渠道,在谈话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在安慰的同时指引学生找到正确的道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并且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同时也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可以更好的拉近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班主任也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喊学生的小名,不要直呼其名,直呼其名既生硬又疏远,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和班主任的关系,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像家一样的关爱和温暖。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过去的师生关系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社会教育发展,所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追上时代的潮流。
三、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需要班主任在平时教学中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小学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级提供有利的条件支持。为了更好的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可以从关心学生作为开始,因为小学生的思想还有心智还没有成熟,所以班主任平时的一句关心和问候就很容易满学生的心理需求。班主任在平时教学中,假如发现学生犯错误了,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给与学生充足的尊重,可能一些人认为学生犯错误被教师批评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在不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来教育学生得到了效果反而是適得其反。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要给与学生充分的尊重,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了,学生才会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从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班主任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为小学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级提供有利的条件支持。
总而言之,有效的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不仅需要在平时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还需要班主任和学生拉近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同时,班主任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相处,为小学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级提供有利的条件支持,同时我也会严格拘束自身,持续关注如何提升班主任管理效率这一问题,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旭. 程凯. 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 新课程学习(上), 2015(1).
[2]杨凤允. 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策略探究[J]. 中华少年, 2019(4):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