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中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相关探讨

2019-10-21 18:28肖友保
文存阅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认同感中华文化高中历史

肖友保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与进步的源泉,青少年便是国家发展与进步的源动力,而历史学科担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以及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播的重担,故而便需要教师充分意识到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可以自觉承担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

关键词:文化认同感;民族骄傲;文化认同感

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以及人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然而这些都只是一些外化手段,要完成文化的内化传承以及提高民族认同感,只能依靠教育,通过历史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促使中华文化得以有效传承。而且高中历史课堂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场所,有责任也有义务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化认同感,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故而本次笔者针对在历史文化教育中文化传承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一、在如今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而学生则进行机械的记忆或者书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完成知识的记忆,甚至会有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听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时也仅仅是依托于课本对学生进行讲解,而忽视了在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进而便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应试教育观念严重

历史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属于一门需要进行长时间记忆的学科,而且在考试中所需要考察的内容也大多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内容,这也导致了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时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牢固掌握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布置学生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而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丝毫不关心,而且历史在考试中相较于语文、数学等主课科目来说分数较低,更是降低了学生以及教师对于该科目的重视程度,而在这种教学理念之下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助于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学,才有助于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但是在传统的文化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者,课堂教学的完成仅仅是依靠教师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阻碍了学生提出自我理解的一些观点,导致学生仅仅是进行被动学习,在历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也并不能与历史文化产生共鸣,长此以往便会严重降低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不利于其发展与进步。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

(一)提高学生历史文化学习的兴趣

学习最大的动力便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但是在如今高考的重担之下,学生仅仅是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仅仅将学习作为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措施,而并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提升与发展自我,而且在这种死记硬背中学生也很难保持长时间的记忆,进而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故而在今后的教学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或者为学生播放相关纪录片来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让學生讲解自己当地建筑物的风格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建筑的不同特点的成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高效学习。

(二)深层次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民族文化发展与丰富的动力便是本民族人民对于文化深层次的认同感,故而便要求教师可以在进行历史文化教学之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及新课标对于历史的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及自豪感,促使学生可以自觉地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到《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之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对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人民在不同时代的穿着以及饮食进行了解,发现在其中的服饰之美,饮食文化之美,而且也可以通过相关纪录片深化学生对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让学生在其中充分感受饮食文化之美,采用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在其中形成对中华文化强烈的认同感,这样也会使学生不仅仅再是为了学习成绩而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而是为了提高自我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文化素养进行学习。

(三)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各国文化也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形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要坚持的便是坚守我国传统文化,并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正确认知,在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批判性继承。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课程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时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前提,促使学生可以在现如今全面化发展的时代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地继承,并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感。

(四)改变教学手段与教学思想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历史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而且所分配的课时较少,如果在课堂上过分的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难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故而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协调课堂教学内容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形成民族认同感,进而有效提高历史课程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到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之时可以在课上首先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手工业的认知程度,并在周末选定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去博物馆进行手工业相关文化遗产的观看,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深化,以及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传统手工业的繁荣,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认同感。

(五)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学生的眼界也随之开阔,单纯的课本内容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故而便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网络资源与历史知识想融合,以促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丰富自我的历史知识,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并将历史课本中的内容与现当代时事发展相结合,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化传播公众号或者网站,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其中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有效增强学生对于传统的文化的喜爱之情以及文化认同感。

三、小结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具一格的魅力与吸引力,但是随着民族文化的融合、他国文化的引入以及在课堂上缺乏文化认同感教育,导致我国现当代青少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认知较浅,认同度较低。这便需要历史教师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学之时不仅仅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要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而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便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之时将课本知识与现实实际内容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所在,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觉的学习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并发自内心的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感,以促使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曾鹏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3):153-155.

[2]李晓鸣.运用情感教育,强化高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4,(11):93-93.

[3]童雨晴.借助纪念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J].青春岁月,2018,(23):403.

[4]杨勇.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6):285.

猜你喜欢
认同感中华文化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