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

2019-10-21 17:45能黄春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育

能黄春

摘  要: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以及文化素质进行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面对世界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淡忘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重视,面对当前这种局面,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本文现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进行探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前言

语文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学科,担负着用优美母语感悟真善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任重而道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将语文教学目标直指考试与分数过于功利化,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爱国情感,实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逐渐趋向于全球化。眼观当下,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了,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他们追赶世界“潮流”,过着西方外国人的节日。比如外国的“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复活节”等等。纵观传统节日,真是令人唏嘘。面对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重视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在传染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经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浸染,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逐渐热爱传统文化,以此来促进语文学习。正是因为从古至今,文化氛围的重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才得以代代传承,经久不衰。如今,初中生所面临的诱惑元素纷繁复杂,无一不冲击着传统文化,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是刻不容缓的。首先,教师可以美化班级布置,利用班级文化建设营造氛围。比如在班级的墙壁上悬挂名家的书法、国画作品,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书香气息;同时,借助多媒体营造意境。比如,在学习一些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时,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古风乐曲,或让学生随配乐朗诵;最后,利于课间为学生播放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题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组织各样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现如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也不单纯的是学习知识,更是为了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因此要开展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功能。

1、歌词记忆法。

我国传统的唐诗宋词内涵丰富,有些已经被编写成歌曲。例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老师可以以王菲的歌曲《水调歌头》进行教学导入,不但诗词原句没变,而且被编写成的歌曲还十分动听。学习娱乐两不误,参透传统文化的美感,学生通过歌曲的学习,自然掌握诗词大意,连背诵都显得特别轻松,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提高古诗词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产生继续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

2、拓展传统文化阅读。

语文学习质量与学生的阅读量成正比,比如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才编写成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如果学生能够用心感受教材中的传统素材,而不是将它当做是一项任务去完成,相信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会更加轻松顺畅。当然,除在课内必要的古诗文讲授与赏析外,教师还要定期向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的经典著作,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夯实学生的文学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书法渗透传统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忽略了对汉字的书写,更是慢慢“丧失”了手写的功能。汉字在我国传承了数千年,它记载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见证了国家的荣辱兴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从商朝开始,到后来的秦朝统一六国,以小篆为标准,一直到我们今天的汉字,整个发展历经千年。更有后来一代代书法大家,比如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米芾、欧阳询等,虽然我们现在科技发达,教学设备齐全,但是我们不能在利用现代化设备学习的时候,抛弃了书写汉字的本能。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书法比赛,也可以组织学生练习毛笔书法,这样不但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使得传统文化促进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4.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保证,因此,初中学校要加强语文教师团队建设。首先,学校要积极录用对传统文化具有兴趣的年轻教师,将其充实到语文教师团队中,并且加强对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其传统文化渗透意识;其次,学校要注重对现有师资人员的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提升教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中发扬以及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5.實现教学的课下延伸。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利用课堂开展教育,同时还要实现教学的课下延伸,通过教材内容进行文化传授,在课下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通过课下延伸可以唤醒学生的民族精神,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与信念的升华。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而以更好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浏览当地的文化名胜,利用当地的文化景观资源,帮助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不可丢弃。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同时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让传统文化带动着初中语文课堂的发展,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钟剑连.文明长久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

[2]  吴一戈.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08).

[3]  张世璧.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中的体现——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思想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3(01).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育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