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近代部分研究述评

2019-10-21 16:03高慧
黄河之声 2019年17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

高慧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20世纪中国的音乐美学现代部分,对当前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与分析,并从音乐的本质上对音乐的美学进一步理解,分析了近代音乐美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近代音乐美学的参考文献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的音乐美学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并推动我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音乐;音乐美学;近代音乐美学

对于我国来说20世纪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这个世纪我国经历了历史的更替,思想的变更,在音乐领域,音乐美学初步完成,不但借鉴了西方的研究成果,还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将两者完美融合,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音乐美学。在对于上世纪的音乐美学研究的过程中,最初的研究具有广泛性,并没有进行深入且细致的研究,忽略了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且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尚不成熟,比较混乱而且浅显。除此之外,对于我国音乐美学领域的研究,又紧跟时代的步伐,迅速随着音乐的实践问题进行调节,使本阶段的相关研究增加了实用性。本文就现有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搜集与阅读的集成上,进行了综合研究,希望可以促进本阶段音乐美学研究的更深入,更具体。

一、我国音乐美学的兴起

蔡元培先生由于受到了西方近代的美学思潮影响,在北大的《音乐杂志》创刊词中提出了“求吾人对于音乐的情感,就关系着生理、心理及美学三大学科”。“美学”这一学科也随着社会、物理等学科逐步进入先进知识分子的视野。之后,人格的审美教育渐渐发展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音乐学家萧友梅在20世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创建了“音乐美学”这一独立的学科,在本学科的设置中,主要的内容包括:什么是音乐?我国音乐教育落后的原因;国内外音乐的教育机构等,其中提到了在西方音乐美学是一门主课,而且属于学理功课。其著作的《乐学研究法》对音乐美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本学科的性质与研究的对象,将音乐美学定义为音乐的推理理论,与其他的学科共同构成了美术哲学,对于音乐富有的艺术功用做了进一步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与此同时,音乐美学也以独立的学科开始进入了我国人民的视野之中。

二、不同音乐关于美学的研究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之中,传统音乐更加富有生命力、形式丰富、而且具有较为广泛的流传性,根据传统形式的分类,可以对其进行分类主要为:民歌、说唱形式、歌舞类、戏曲音乐以及器乐类五种形式。根据当前的所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最为常见的研究是关于戏曲和民歌部分的,然后是器乐类,最后才是歌舞和说唱音乐形式。

江明惇教授在其文章《关于民歌特征的美学思考》中对民歌的音乐美学进行了研究,这篇文章在我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历史上属于较早的一篇研究。其本人也是对于民歌音乐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文章中对于我国近代流行的民歌进行了举例研究,主要从其富含的美的本质特征、审美活动特点、以民歌为审美对象三个方面为出发点进行了研究,提到了民歌来自民间,源于生活,对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往往民歌更具备精短、贴近生活等特征,更具备朴实性、生活性、生动性的三美,对于民歌人们往往是自发的、群体和个体相融合的美学特点,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民歌独具特色的美学特点。

中央音乐学院的钱茸教授1991年在发表的文章当中对我国的戏曲音乐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描述,通篇未提及任何与“美学”“审美”之类的字,但是这也算是我国早期、具有先进意识,以我国传统的音乐作为研究背景,把相应的音乐形态和音乐的思想及观念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文章。整篇文章以我国人民大众的民族心理形态、意识状态、传统美式文化与语言文化等四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研究戏曲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孙星群在其发表的《略论福建南音的美学特点》文章中,详细分析了福建南音富含的独特节拍结构、腔调、唱词以及乐器演奏相关的指法、吐字还有闽南方言所特有的声调、调值、鼻化韵、复元音等几方面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而且将我国的音乐美学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注重“平和”及“心正”相关思想的融合,最终总结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学三大特点即:板式运腔的适度与和谐之美,甜蜜寂静之美、收声时归韵要以柔为主,缓婉等美学特点。

相对于前三种形式的音乐美学研究来说,后两者则较少,对于歌舞和说唱音乐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其中,学者陈秉义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对歌舞音乐中所富含的美学进行了研究,以及修海林也在其著作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书中提到了精神外现型的审美意识,只有这两篇,并且还是对于古代歌舞音乐的研究。

栾桂娟1992年在其写作的《从演唱现状看曲艺音乐美学特征的流失与淡化》一文中重点研究了说唱音乐所富有的美学,在文章的开始就提出了关于决定曲艺演唱美学的条件,即为说唱风格以口语化为主,并配合其特殊的润腔技巧,进而更为直观的体现了曲艺形式的美感。并分别对“音韵浅化”、“说唱它化”、“情感淡化”以及“唱词老化”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三、音乐美学问题研究

我国近代对于音樂美学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是对于音乐美学发展现状的研究、音乐美学这一学科在我国的创建。例如在我国近代音乐美学研讨会中著名教授赵宋光在其发言中就对音乐美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社会的责任与音乐美学现实的意义两方面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我国的近代音乐美学面临着三大问题,分别为:第一,我国拥有各类民间音乐资源,然而相关的音乐美学却难以从理论的层面做出深入的分析与价值的判断。第二,针对我国在20世纪末期,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而且各个先锋派的音乐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和我国的传统音乐美学的观念形成了正面的冲突,但是我国的音乐美学领域的研究依旧难以正确的回应这些问题。第三,学校及社会的美学培育被当前泛滥的低俗娱乐文化所掩埋,陷入了深深的危机当中,但是音乐美学并不是去对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采取了逃避的方式面对应担负的社会职责,把自己置于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领域中。

音乐美学教授罗艺峰在本次大会中也进行了发言,对哲学、美学还有音乐的本体论进行分析与研究,谈到了自身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及当前现状研究的思考。其观点是音乐美学属于哲学类的一门学科,并且分别对音乐本体论、音乐的认识以及音乐的价值论进行了研究。本体论为第一哲学,本体论不管是对于哲学、音乐还是美学来说都拥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哲学的本体论主要思考的是音乐是什么、音乐的美学是否存在、音乐有什么相关的学说。其还主要强调了,第一哲学涉及的本体论,其本体论主要为涉及的存在理论,为第一哲学,属于哲学的起点,这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美学的本体论关于哲学的本体基础之上,研究关于美的本质、根源及特征类的问题,也将就是我们常说的美是什么、美从哪来、美的性质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音乐的本体论对于音乐的本质、本源及存在的方式相关的理论,从根本上认识音乐的本性,进而奠定所有音乐的美学理论研究基础。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并且对于近代的音乐本体论中存在的误区:例如,现在只是根据经验现象进行相应的把握,并非从哲学与美学的意义上运用“本体”一词,从本质上对音乐美学的性质及对象的研究,避免陷入现代的威胁之中,成为广泛的美学行为。

音乐学教授王次炤提及了创建音乐美学学科及其发展相关的问题。其观点是,从音乐美学的优势分析,音乐美学虽然拥有较多的人才,并且每年的研究人数和本专业的学生数量在持续的增长中,使得音乐美学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可是,从当前的音乐美学研究现状来看,创建本学科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一直无法突破当前的研究现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相应的交流机会,难以实现有效的研究交流。因此,在当前的研究基础之上,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设想:第一,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列出中长期的研究计划;第二,以本学科的前沿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顺应当代的思想潮流进行研究;第三,加快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进学术的研究;第四,促进交流会的开展,实现研究经验的交流等。

四、文献述评

本文主要对上世纪的音乐美学相关的学术进行了研究,经过搜集大量的文献及资料,使我们对于当前的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就对于上述的文献进行相应的评论,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自己相关的讨论。

第一,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之中,学术研究领域相对分散,研究成果较少,事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都是根据学者自身的兴趣进行相应的研究,缺乏全面性的研究。其中民族音樂学者占多数,其次是音乐美学、史学、作品分析研究者及古琴演奏家等等,以此作为分类,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都以自己的专业作为立足点去思考问题,展现出不同的研究思路,使笔者深受启发。如民族音乐学研究者多从自身熟悉的传统音乐实例出发,在大量音乐形态的基础上提取出音乐美学观念,这类文章有着丰富鲜活的音乐实例,但在美学的高度与品格上略有欠缺;音乐美学研究者多从某一观念出发去联系音乐形态,在对形态的列举中又显得稍稍空泛。

结合上世纪的研究现状和我国相关学者的观点,本文对这些文献进行了以下思考:在传统观念转换成传统形态的过程中,传统的思维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次炤教授在《论音乐传统的多层结构》中谈到:“音乐传统是一个多层结构,其中传统形态是表层,传统观念是深层;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介结构,它对于观念来说是一种具体的方式,而对于形态来说又是一种抽象的依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特定的文化、经济、历史环境等等诸多要素都通过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影响间接改变着传统的音乐形态,或者可以说,从观念到形态的转化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表面看来,有什么样的音乐观念产生什么样的音乐形态,但它的内在过程远非如此直接,需要我们在掌握历史、文化、经济、心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填密的思考,所以,笔者认为,形态与观念的关系以及二者怎样转化将会是一个研究难点。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众多学者越来越关注对传统音乐与音乐相关形态的结合相关研究,通过对上述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他们对近代音乐的研究的关注点不再单纯的局限于音乐自身的形态和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特征,他们更多关注的是音乐中蕴含的美学层面的东西。对“20世纪中国近代音乐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完善中国近代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对完善我国近现代的音乐研究体系,推动我国近代和现代音乐美学的完美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工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台北:海棠事业文化有限公司,1993.

[3] 江明.关于民歌特征的美学思考[J].音乐研究,1988,01:46-51.

[4] 奕桂娟.从演唱现状看曲艺音乐美学特征的流失与淡化[J].艺术百家,1992,02:87-90.

[5] 赵志安.传统京剧京胡伴奏艺术研究[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传达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音乐美学的自我觉醒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钢琴即兴伴奏
浅谈音乐艺术中的“美”与“丑”
诗仙的悲苦柔情
有关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