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

2019-10-21 09:30胡依妮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16期
关键词:运动负荷

摘要:运动负荷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论是在体育课、平时的锻炼中,还是在专业训练中,都是决定其效果的关键因素。了解运动负荷是什么、如何安排运动负荷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运动负荷;负荷量;学校体育课程

1运动训练负荷相关概念界定

1.1运动负荷

由于专业背景和理论出发点的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于“运动负荷”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和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目前国内外对于“运动负荷”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

哈雷在《训练学》中提出:如果一种刺激能够产生训练效果,或者说,能够发展、巩固或保持训练状态,那么这种刺激就叫做“运动负荷”。徐本力认为,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在承受一定的外部刺激时,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承受的总刺激,并以这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机体内部应答反应程度来反映的。王英、陆阿明认为,运动负荷应该是人体完成的运动练习的强度与量及其引起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化因素变化与社会心理因素变化程度的综合概念。它包含运动练习负荷,生理负荷(人体解剖、生理、生化负荷)和心理负荷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不同的学者对于“运动负荷”定义的见解是不同的,通过梳理和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说法,一类是“刺激说”,一类是“刺激应答说”,还有一类是“工作量说”。

1.2负荷量

我国学者对于负荷量的概念界定有很多,但是比较被大家认可的几种概念界定,也是较权威的几种概念界定如下:1984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词典》把负荷量定义为:“指完成练习的数量、次数、组数、时间、距离和重量等”。

田麦久教授认为负荷量为反映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徐本力在《对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总负荷的概念、结构体系及科学调控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对“负荷量”的定义是:“指在持续、连贯的身体活动时间,运动员机体在承受一定外部刺激总量时,所表现出的内部负荷的程度。”

1.3负荷强度

国内外对于负荷强度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是对于运动负荷强度的概念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运动负荷强度在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生理学等领域的概念都有所不同。我们国内比较认可的几种概念界定如下:

乔德才在《运动人体科学基础》一书中认为运动负荷强度(简称运动强度),是反映运动负荷对有机体的刺激深度,分为内部负荷强度和外部负荷强度。对于外部负荷强度,周期性运动表现在速度、高度、远度及重量上;非周期性运动表现在动作难度和完成质量上。内部负荷强度有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日本池上学者认为运动负荷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运动负荷量,用公式表示:“运动负荷强度=承受的运动负荷量/运动的时间”。对于这个公式,日本池上学者对于运动强度的理解是运动的“速度”或“频率”。

2运动训练负荷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关于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关系的研究

众所周知,运动负荷包含了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部分。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下学者对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之间的关系做了阐释。

在 1998 年出版的《项群训练理论》这本书中有如下阐释: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辩证促动训练负荷的量与负荷的强度构成着矛盾的统一体,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负荷的量都是具有一定强度的量,负荷的强度也都是承受一定的负荷量时所表现的强度。二者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耐力性项目的训练中鲜明地表现着这种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辩证促动关系。

徐本力认为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是相对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都反映了一定的量,负荷强度是反映某一次练习、某一单个动作或某单位时间里的量,而负荷量在是反映多次强度刺激量的总和。

在 2012 年版《运动训练学》一书中认为“负荷量的施加与变化是负荷强度变化的基础,训练负荷量度变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和实现负荷强度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负荷量度的变化是手段、是途径,负荷强度的变化则是本质、是目的。”

综上所述,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负荷量的施加与变化是负荷强度变化的基础,训练负荷量变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和实现负荷强度的变化。虽然国外有关于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之间的量化研究,但基本都是集中在运动训练与健身领域。国内也存在相同问题,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关于运动负荷的研究大都只是定性研究,而缺少定量研究。

2.2关于我国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现状的研究

适宜运动负荷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运动负荷作为目前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了很多一线体育老师的关注。

顾静、黄艳武在运用心率指标监测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课的时候,发现 12 节课中有 2 节出现了生理负荷强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段佳丽等人对北京市 36 所小学、36 所初中、36 所高中的总计 720 节体育课进行了运动负荷调查,发现虽然学生体育课基本部分平均心率合格率为 96.38%,但是最大心率合格率為 63.47%,心率曲线合格的体育课共 110 节,合格率为 15.28%;监测的 3598 名学生中,75.79%心率曲线高峰在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提前出现,18.15%心率曲线高峰在结束部分后置出现。

刘丽娟对上海市的若干所小学的19节常态体育课和27节优质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进行了监测和记录,发现心率指数范围在 1.4-1.7 范围内的常态体育课有12节,占 63%,优质课有19节,占 70%。

综上所述,事实证明我国部分体育课中还是存在运动负荷不达标的现象,虽然大部分体育教师知道体育课运动负荷的重要性,也有一线体育老师开始初步探索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但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体育教师掌控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结合学校体育课对运动训练负荷安排

3.1周期性地适度安排较大的运动负荷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在确保学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应适当地安排较大的运动量对其身体进行刺激,以便形成新的适应水平状态。以高中体育教学为例,高中生一般在15~19 岁之间,从其身心特点来看,每周需要 4~6 次中等强度(其最大量的 50~70%)刺激,1~2 次较大强度(其最大量的 80~100%)刺激,每两周有 1 次大强度的刺激。对于正常的高中生而言,这是一个周期性运动负荷安排,对其身心正常发展,强化体能,增强体质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此前提之下,对于每周 2 次体育课教学来说,我们可依据课的类型、学生特点、课次排序、气候情况、场地器材、学生安全等基本因素来安排大小不同的运动负荷。对不能安排较大运动负荷的班,可作为课余健身作业布置,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3.2教师要“察颜观色”对运动负荷进行调控

在体育课教学中,对运动负荷的安排有预设和调控两个方面。预设是依据体育课教学中的多个因素进行的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活动结果,而体育课教学的现场情况千变万化,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控,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如何完成这一工作,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身体外表特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察颜观色”,从学生体表的脸面色、嘴唇色、手掌色、肌肤色、呼吸、表情、声音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从中把握学生的身体状况,从而对运动负荷进行及时的调整。

4小结

运动训练负荷在运动训练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适宜的负荷、恰当地调控强度能够大大提升训练的成效,使之到达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训练中,要注意把控运动负荷,实时了解学生情况,负荷安排要“因人而异”,适度安排间歇。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徐本力.对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总负荷的概念、结构体系及科学调控中几个问题的再認识[J].体育科研,2004,25(6):29-32.

作者简介:

胡依妮(1995.6—),女,汉族,籍贯:湖南浏阳,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科学硕士学位,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运动负荷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解析
不同训练水平男大学生相同负荷运动前后尿蛋白变化的研究
对学前儿童运动负荷的调控策略研究
科学训练,提升田径课堂教学效果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负荷与密度研究
浅议青少年业余训练科学地安排
提高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建议
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谢能力的练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