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
中图分类号:G81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2-021-01
摘 要 探讨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与体育专业和普通专业男大学生身体机能状况与尿蛋白变化的关系。通过分析指标运动前后的变化得出不同训练水平对指标的影响;通过对运动次日指标与正常值的分析比较,得出不同训练水平男大学生身体恢复机能状况。本研究为衡量运动负荷是否合理、运动疲劳发生程度及体育教师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男大学生 运动训练 运动负荷 尿蛋白
尿十项检测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测手段,包括尿酮体、白细胞、尿糖、尿蛋白、尿胆红素、尿潜血、亚硝酸盐等十项指标的检测。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在训练中所完成的身体负荷量。不同的负荷量对机体可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不同训练水平的人在进行相同运动负荷时,各器官系统反应也不同,这些反应在免疫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表现的十分明显[1]。尿蛋白(PRO)是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运动时尿中蛋白排出的数量和组成成分,与运动强度和量有关。在激烈运动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增加,此增加的现象称为运动性尿蛋白[2]。本课题通过测定运动前后尿蛋白的变化,可有效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状况、运动量的适应情况以及疲劳程度并为体育教师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本学院体育专业男大学生和普通专业男大学生各40名,受试者健康状况良好,均无病史;平均身高(173±14)cm,平均体重(69.8±13.7)kg。
(二)研究方法
1.实验仪器、实验试剂采用日本产AUTION MINI AM—4290型自动化尿十项分析仪及其配套试纸、一次性试管、MONARK功率自行车、心率遥测仪、身高体重称等。
2.指标测试时间:运动前安静状态、运动后5min、运动后第二天清醒空腹安静状态
3.测试步骤:进行身高、体重测试并记录;测试前24h,测试者不得做剧烈活动。测试时,测试者静坐15min,取中尿10ml;受试着进行定量负荷运动;运动后5min取中尿10ml;取运动后第二天清醒空腹安静状态中尿10ml。
4.数据统计:将原数据输入Microsoft Excel中存儲,建立原始数据库,实验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
体育专业男大学生和普通专业男大学生运动前安静状态、运动后5min、运动次日清醒空腹安静状态尿蛋白(PRO)含量的变化情况:
通过进行运动时间为9min,功率为200w,转速为60r的功率自行车测试。体育专业组男大学生和普通专业的男大学生在运动前安静状态测量的尿蛋白含量阳性率都为0;体育专业组男大学生运动后5min测量的尿蛋白含量阳性率为10% ,普通专业的男大学生测量的尿蛋白含量阳性率为12.5%;体育专业组男大学生运动次日测量的尿蛋白(PRO)含量阳性率为0,普通专业的男大学生测量的尿蛋白含量阳性率为5%。运动后5min、运动次日清醒空腹安静状态的中尿尿蛋白(PRO)含量与运动前安静状态相比经t检验分析:运动后5min体育专业组和普通专业组尿蛋白(PRO)含量都有所提升且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普通专业男大学生的尿蛋白(PRO)含量比体育专业男大学生明显提高;运动次日体育专业组和普通专业组尿蛋白(PRO)含量相对有所提升且有著性变化(P<0.05)。
三、讨论与分析
根据在运动前安静状态、运动后5min、运动次日清醒空腹安静状态对尿蛋白和尿胆原所测量的有关数据分析,体育专业组男大学生和普通专业的男大学生在运动前安静状态测量的尿蛋白含量都没有出现阳性变化,每位学生的尿蛋白(PRO)含量各不相同但都在正常范围(阴性,<15mg/dl)之内。提示,受试者健康状况良好,测验指标含量正常。运动次日清醒空腹安静状态即学生身体机能的恢复情况,体育专业组男大学生运动次日清醒空腹安静状态测量的尿蛋白(PRO)含量阳性率为0,普通专业的男大学生测量的尿蛋白含量阳性率为5%,提示,这是因为普通专业的男大学生与体育专业组相比没有进行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导致普通专业的学生和少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出现大强度下尿蛋白含量升高甚至出现运动性尿蛋白的现象,其存在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和个体的相对稳定性,即不同的学生之间尿蛋白的排泄量可不受训练水平的影响,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是个体差异的结果,但在完成相同负荷时,训练水平则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
(一)运动后尿蛋白的排泄量与运动强度有关,一般来说,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尿蛋白的含量也会增加。晨尿中尿蛋白的含量还是较高或是超过正常范围,这可能是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的表现,教师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和上课计划。
(二)相同个体在完成相近的运动强度时,运动后尿蛋白的含量相对稳定;当身体机能下降时,尿蛋白含量则会增加;当训练水平提高或机体适应能力较强时,尿蛋白含量则会减少。
(三)尿蛋白作为评定运动负荷较为灵敏的指标应被体育教师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运用指标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 王传敏,魏争.女子足球运动员比赛后某些生化变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
[3] 冯连世,冯美云,冯伟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