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

2019-10-21 15:41周杉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生活化

周杉

摘  要:在新课标教育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彰显生活化教学理念,从而全面促进小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理解。本文立足生活化教学的视角,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为全面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效率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可见只有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真正效力。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不仅是囊括了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而且还是培养小学生素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践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本文在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的导入就像一首优美钢琴曲的“前奏”,必须要给予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只有被优美、精彩的“前奏”吸引了,才能满怀知识探究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囊括知识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涉及到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层面,而老师也要借助这种学科优势,在新课导入环节引入一些与小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案例。从而既让小学生感受到品德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性,又增强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新鲜感、趣味性。

例如,当我们在学习“快乐的学校生活”这个知识点时,其教学重点主要是,要求小学生体会学校的快乐生活以及学校与自己成长的关系,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那么老师在教学导入环节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同桌的你》歌曲,从而让学生在优美的歌曲中联想到自己校园生活的快乐点滴。然后老师在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谈一谈“自己在学校都经历过哪些难忘的事?自己对学校生活有什么感想等。”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氛围活跃,大家从学校生活谈到自己的梦想追求...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的相融合,为接下来更加深入的课堂讲解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形式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堂教学形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偏好,小学生才更加积极主动的去配合老师的知识讲解,才会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空间。而老师也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利用形式多样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合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获取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例如,当我们在学习“家乡的故事”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课下搜集和整理一些关于“家乡趣闻”方面的图片、信息、资料等,并创造成文字形式的故事、作文等。然后在课堂教学时大家一起分享。最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大家以小组形式展开“我为家乡做贡献”活动,鼓励大家为家乡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如利用节假日去公共场所进行卫生清扫;到中心广场进行爱心公益宣传等。从而既让学生深化理解了课堂知识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将课堂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性,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

三、作业布置生活化,延伸课堂教学效力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老师在为小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往往具有机械性和单一性的弊端,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小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继而失去了作业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而生活化课后作业的布置则注重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融合,从而使得小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也是深化知识内容,发展个性化能力的过程。另外,作业对于学科教育来说不仅是对课堂教学成效的检验,更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作业布置的生活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例如,当我们学习了“水和我们的生活”这个知识后,小学生们通过课堂讲解都充分认识到了水在人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么老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我是小小调查员”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们通过深入群众去切实了解大家的一些用水情况。然后再制作成“调查报告”,在班会上与大家共同讨论、分析。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出“节约用水”的公益宣传计划、创编成公益宣传节目。最后利用节假日时间去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展“点滴爱在行动”节约用水公益宣传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将所学的课堂知识应用到了社会实践中,锻炼了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及优势,进而更加自发主动的参与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去。

总而言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践行生活化教学策略,符合新课程改的目标要求,符合小學生认知特点,是全面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老师也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创新生活化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大力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化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  公益善.思品与社会课活动教学策略刍议[J].新课程学习(上).2015(04).

[2]  张改连.浅谈提高小学思品课的教学效率[J].科学中国人.2017(24)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