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让学生积累基本的语文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用、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是文学气息较浓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对作品的投入,引发学生和作者同样的思想情感。因此情境创设法在其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发挥不同的教学功能,从而打造高效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情境创设法;小学;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思考,体验故事情节,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文学气息浓厚,与时代特征联系密切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生动形象的再现文章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更深入的投入学习。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首先对情境创设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进行论述,随后对情境创设法在小学中的应用展开实践研究。
一、情境创设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展现文章故事情节
语文学科是一门文学气息浓重,学生需要品味文章的故事情节,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回味文章的意境,从而对文学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只是通过口头讲述的方法来再现情节,很难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想象[1] 。在情境创设法的教学之下,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情境直观的了解文章故事情节,细细品味文章的每一个故事情节。
(二)联系生活培养语境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写照,都是反映了一个生活现象,学生通过教学情境可以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同时通过仔细的研究和思考,学生可以领会到作者的写作手法,将写作手法用于实际的写作之中,将文章所表达的想象迁移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对培养学生的语境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作品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了一种精神品质或者一种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等,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述是无法让学生领会的,学生只能够机械性的记住,至于能够产生心灵共鸣是一个疑问[2] 。在情境创设法的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的品味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和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上有所提升。
二、情境創设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文章的字数较多,学生很难直接对文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的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情境对故事情节产生兴趣。例如笔者在讲授:《草原》的时候,由于班上同学都是南方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草原,因此在脑海中几乎没有对草原的概念,如果采用直接新课导入法进行教学,由于对草原的生疏,所以很难激发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内蒙古大草原的情境,并搭配优美的草原音乐。学生通过视频可以看到一望无际辽阔的大草原、飞驰的骏马、健壮的牛羊、热情的草原人民,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美食。教师根据导入情境,询问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对草原的印象是什么呢?草原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最后引导学生:大家想不想通过文学作品更深入的了解草原呢?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笔者通过多媒体教学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将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内容。
(二)情境创设,增进互动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可以同直观演绎的方式将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充当小演员的形式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情节内容,同时充当观众的学生也能够通过观看表演,来加深故事情节的印象。例如笔者在讲授:《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笔者邀请了班上五位同学扮演:晏子、楚王、大臣、士兵和犯人上台表演文章的故事情节,表演分为三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是指:晏子刚来到楚国时,楚王嫌弃晏子矮小,开着狗门让晏子进;第二个镜头是指:晏子见到楚王时,楚王又趁机嘲讽晏子地位不够,从而来讽刺齐国没有人才;第三个镜头是指:楚王令士兵押送一个齐国的犯人来见晏子,让晏子感觉到齐国人只会干鸡鸣狗盗之事。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体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畏强权,教师要求表演晏子的学生能够很形象的,将晏子那种勇敢不畏强权的精神品质流露出来。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如何将人物形象特征进行有效的刻画,作了指点。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让班上学生通过观看表演情境回答与文章相关的问题。本次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表演情境,从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结语
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传授与字词句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语境和语感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 薛佳.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习体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新智慧,2019(09):64.
[2] 冯国耀.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阅读能力——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云南教育,2006(01):21-22.
(作者单位:吉林省扶余市徐家店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