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萍
摘 要:个性化教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点实施的目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个性是一个人心理倾向的表现,在其个性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迎合了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趋势,是创新教学理念的有效实施方式。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策略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无论从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而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作为语文教学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提高教学质量,才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小学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人才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于对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而这一使命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他们真正的掌握知识、获取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自身的教学态度,多包容和宽容学生,紧跟时代前沿的发展,提高自身的思想理念、教学理念,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与提升,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丰富自身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
与此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内心情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及特点给予更宽容的理解与支持,增加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心灵上信任教师、喜欢教师,大胆地在教师面前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使他们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加强对小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在小学语文实践改革的潮流中也要加强对小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通过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来唤起学生的自信,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起语文个性化教育,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家长对小学生施加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探讨来展示小学生不同的个性,小学生自身个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将会在侧面上促进小学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实践改革的步伐。教师在对学生个性培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情况来相应地布置出不同的作业。比如,喜欢读书的学生,可以推荐给他一本适合他的书籍,布置的作业也可以是对该本书阅读后进行读后感的写作,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喜欢阅读。
三、注重学生对问题理智思考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維,需要对其进行个性化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指导,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自主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自身的思维方法。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布置一些思维性比较强的,能够开阔思维的题目,让他们去练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并且还能激励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他们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展开无限的想象。
四、适当的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
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提升,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4~6人为宜,然后在为他们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合作讨论,并在组间形成一定的竞争。比如,在教学《春晓》这首诗时,为了能够使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默写接龙活动,然后根据每个小组默写的准确率、时间、字迹工整程度等来评定等级,给予相应奖励,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五、合理运用教学媒体进行个性化教学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将知识以图画、视频、音频的形式来给予学生一定的感官刺激,这就要比学生平时看到的黑板、粉笔、一张嘴更有说服力,并且吸收及消化的东西也多得多,同样的一节课,学生远比平时两节课知识掌握的还要丰富。多媒体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让学生的视觉感官与听觉感官得到了激发,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直接的认识与理解,大大加强了记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因此,实施个性化教学,既可以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能够突出学生的个性,可以真正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取能力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不断探索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完善教学工作,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屈彩萍.新时期小学语文中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考[J].都市家教,2015,(10).
[2]曹扬添.关于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浅略思考[J].文理导航,2016,(04).
[3]叶惠丹.个性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吉林教育,2014,(1Z):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