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影
摘 要: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作为历代德行教育的圣典,对于中华礼、孝、仁、义正统思想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经典文化对于提高当代小学生语文素养同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践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首先要让孩子认识经典传统文化,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地进行诵读,对于提高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语文素养将起到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经典文化;传诵;践行;修身养性;语文素养
作文起步阶段,面对孩子们一个字一个地追问:“老师,这个字怎么写,这个作文我怎样开头?”这足以让老师们挠头。那么,孩子是否输在起跑线上,还是我们的阅读量太少,为什么古代七岁的骆宾王能写出千古佳句,而我们的孩子作文却无从下笔。笔者觉得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重视阅读,并真正结合古诗文教学融入其中。幼儿园的時候就开始读《三字经》《弟子规》,猛然发现,传统文化的经典,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神器!下面介绍一下笔者是怎样理解国学,又是怎样带领孩子走进经典,引导孩子将经典化为行动的一点看法。
一、认识经典
“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传统经典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就“五子登科”来说,窦燕山命运的转变据说是听从了先人的教诲,改过从善积德所致。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笔者,曾以批判的心态来看待这则故事,认为它表达了人们追求功名的心理,窦燕山的教子之道,可能是对孩子要求严格,多读书以应科举;可能是有钱聘请名师辅导;可能是有条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营养而聪明;可能是用金钱为孩子铺平了前途……读了《三字经》故事,才知道笔者是以今人之心度前人之腹,窦燕山所做的是德行教育呀!假如大家都尊师重道,父母修身齐家,人们通晓因果大义,注重道德修养,大家都要求自己做善良、真诚、宽容、有教养的人,社会定会更加文明、和谐!达此目的,必须注重德行教育。
二、传诵经典
借鉴网上传诵经典先行者的做法,笔者选择了易读易记的《三字经》《弟子规》进行教学。既有重重困难,也有少许收获。教学时间、教材、学生兴趣、教师支持等等,一切都要在尝试中解决。关于教材,《三字经》《弟子规》正文内容不多,中高年级手抄也可以解决,但是释义、故事就需要教材来补充,学生最好有书籍,但动员学生买书却并非易事。孩子吃零食、买玩具有钱,大人抽烟喝酒打牌买衣服化妆品有钱,买作文买试卷这些能考高分的资料也有钱,买《三字经》《弟子规》这些“古董”却没了兴趣。笔者在给学生抄写《三字经》《弟子规》的同时,表扬买书的同学,让他(她)们来读一读,激发学生买书的热情。经过一学期的不断鼓励、宣传,《三字经》《弟子规》的书籍由高年级到低年级由少到多的增加,版本不一,高中低档都有,挺丰富的。当阴雨天路面有泥时,学生不宜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就让学生读读书上的故事,交流一下。
当然,对于不同年级段,读经教学的方法也不一样,但重点在于读,反复读,老师教过之后,让学生领读,分组比赛读,小组接龙读,等等。在反复诵读中,希望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孩子的定力。许多家长、老师都反映,现在的孩子好像患有儿童多动症,不停地说话、做小动作。其实这就是孩子没有定力的表现。学习就是要静下心来,聚精会神,《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里“寂然凝虑”“悄焉动容”肯定不是头动尾巴摇,连人带桌子板凳一起动的。一个人浮躁得连板凳都坐不住,那学习工作能搞好吗?在传统文化中,不论是“戒定慧”还是“静定安虑得”,都讲究一个“定”字吗?王羲之练书法,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地步,牛顿煮怀表和“我已吃过了”的故事,有力地证明了注意的指向性与集中性非常重要。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增强定力,开启智慧,陶情冶性!
三、践行经典
在经典诵读上做了一点尝试,而让经典化为行动是更重要的,也是最难、最需要努力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笔者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不要违背自己善良的本性,放纵自己只会远离本性,趋向邪恶”,为了营造诵读经典的文化氛围,笔者利用学校大门口的两面黑板,出了黑板报,一面以“国学启蒙 经典育人”为主题,一面以“道德 教养”为主题,其中用彩粉笔画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有一次听学生边往板报前跑边喊“我看看咱老师画的荷花开了吗?”希望中华传统文化这朵最美的花开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开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传统文化的重建,国学经典的传诵与践行,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良习气的形成,思想观念的异化,不是读几遍《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经典所能改变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学以致用,慢慢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