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
摘 要:近年来市政管理公共性均等化问题及农村市政问题备受关注,统市政管理侧重市政服务的公共性,由公共部门垄断了市政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强调政府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中国的市政管理事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市政管理体制处理破在眉睫,如何做好市政管理的核心和价值取向?怎样树立多元主体治理的市政管理理念?都是应该探讨的问题。从市政管理过程必须从管理的观念转变为治理的观念,提升政府在市政公共事业领域的行政效率和执法效能,是市政治理机制构建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公共性;市政管理;多元化供给模式;治理体制;管理启示
0 引言
市政管理具有服务性、公共性、公益性、综合性、强制性等多种属性特征,其中,服务性是根本特征,公共性是首要特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仅是市政管理的本质属性,也是各种市政管理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市政管理的公共性以及不同市政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性存在的差异,研究者在市政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市政管理的治理体制、市政管理的运行机制、市政管理与服务均等化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1.市政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市政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虽然可以多元化,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但是,无论釆取何种供给形式,市政公共事业必须体现“公共性”的价值取向,以公共利益的维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实质是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再分配过程,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监管,维护公共利益。也就是说,市政管理事业的公共性是多元化供给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坚持政府和公共部门的主导地位。在市政管理的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率之间取得均衡,使得市政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既能够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效益。
2.市政公共事业多主体合作治理体制
传统市政管理侧重市政服务的公共性,由公共部门垄断了市政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强调政府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市场、社会组织、公民在市政管理事业中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随着现代治理理论的发展,结合人们对市政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性存在的差异性认识的不断深入,研究者认为市政管理应该向市政治理转型,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社会组织、公民共同参与的市政公共事业多主体合作治理体制。
2.1市政公共事业治理理念。
现代治理理念强调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在于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并努力建立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根据城市治理理念,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是坚持政府在市政公用事业中的主导地位和责任的前提下,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元治理工具的运用、治理机制创新、竞争有序、监管规范、利益整合的网络化治理结构。
2.2市政公共事业治理机制。
在市政治理体系中,需要一个均衡的机制,以协调政府、市场、社会在市政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的发挥。其主要职能是服务于公民,而不是对市政进行简单控制,要与社会、公众相协调,追求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治理理论强调市政管理过程要从管理观念转变为治理观念,拓宽私营部门和社会大众参与市政管理的渠道。在工作重心上,由单一地投资生产转变为制定政策,强化监管作用;在方式方法上,从注重行政强制转变为强调经济调节和法律监控,从计划定价变为市场价格,从直接管理走向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提升政府在市政公共事业领域的行政效率和执法效能,是市政治理机制构建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行政效率包括决策效率、管理效率和执行效率,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3.市政公共事业差异化市场运行机制
市政公共事业所提供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形式多样,不同类型的市政公共品在建设、运营和养护的不同环节所表现出的公共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必须以市政公共品的公共性程度的差异性为基础,分别采用不同类型的市场化模式。仇保兴将市政事业区分为自然垄断业务领域和竞争性业务领域,其中,自然垄断业务领域应由国有资本掌控,逐步引入特许经营机制;竞争性业务领域直接实施市场化改革,甚至采取政府监管下的彻底民营化。
4.筹均等化发展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市政管理公共性均等化问题及农村市政问题,提出市政管理由城市向农村延伸的思想。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是明确向全体公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均等现象,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实现市政公共服务均等化。
5.结束语
基于市政公共事业的“公共性”,尤其是不同市政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性存在的差异性,我们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1.市政管理的核心和價值取向是公共服务,需要以科技为手段、以人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市政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需要对市政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构筑专业化市政管理队伍;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创新城市管理流程,探索精细化市政管理
2.树立多元主体治理的市政管理理念,形成政府主导下的企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市政管理机制。改革市政管理体制、、规范各主体行为、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形成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合作和协商的市政治理架构。
3.立市政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以市政管理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为引领,实现城乡市政管理一体化。以城市的市政公共事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地区实现因地制宜的农村市政建设。其一,以农民为本,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市政建设、投资农村市政设施、维护农村市政设施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二,进一步拓展“大市政”的思路,将农村市政公共事业的发展纳入区域和城市的市政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成果汇编(2014)》,第1章,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