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艳
摘 要:在如今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能创建有效课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以成绩为导向开展教学的,教师更加关注知识教学与解题技巧的传授。在进行教学时也往往采用以理论讲授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虽然保证了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但由于在其中教师的作用被过度强化,就使得学生的作用被弱化,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其知识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抽象性。通过对地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世界的认识,达成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就需要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合理的改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建设一个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在如今的地理教学中,由于教师受到过去旧思想理念的影响,其在进行教学时,仍然保持着旧的教学理念,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是更青睐于理论讲解教学方法的应用。而这种方法的大量应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能力发展缓慢。而在如今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于学生的发展了,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就需要能做出改变。
二、有效课堂创建策略研究
(一)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
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达成有效教学课堂的创建,第一步就需要教师能改变自己错误的教学观念,结合着新课标提出的新概念设计新的教学方式。在如今,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实现生本课堂的构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能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过程来达成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有效掌握。教师在其中也要能将自己的定位从课堂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实际引导者,实现对学生的启发。
例如,在“山岳的形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作用发挥出来,把教学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本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也要注意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引导启发的作用,在学生发生问题无法解决时,教师要能及时给予点拨教学,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达成对相应问题的突破。在学生完成合作教学之后,教师也要能根据本课的重点知识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二)开展读图教学,实现地图应用
地理是一门具备较强抽象性的学科,在进行一些地域关系之间的教学时,若教师只是单纯的通过各地情况的数据对比,学生很容易会被大量的数据内容所迷惑,造成学生对相应内容的不理解。而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工具,通过地图的合适应用,就可以让学生从不同区域的信息中找到其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成相应问题的突破。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能将地图的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实现地图工具的有效应用,达成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美国”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关于美国农业带和美国气候分布地图,让学生尝试着从中分析气候对于农业带分布的影响。又比如在“工业地域的形成”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多个工业地域附近的自然资源分布图,让学生从中分析各工业区域的异同,使学生感受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相关因素。像这样,通过让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域联系的过程,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很有帮助。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相关教具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普及运用。借助其相关的配套设施,可以帮助教师从网络上搜集到大量的教学资源,为教学容量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教具中的多媒体教具的应用,实现了将地理教学过程直观化的作用,进而就可以将抽象化的地理知识联系直观的展示到屏幕上,帮助学生实现快速的理解。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工具而言,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以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能将其充分利用起来。
例如,在进行“地球的运动”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态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地球在其运动的不同阶段所发生的变化,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比如在进行某一国家的区域地理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该国家地区的宣传片,使学生见识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很有幫助。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的创建,高中地理教师要能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题发挥学生的作用,重视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全力开展读图教学,提升学生的地图应用能力。教师还要能将信息技术手段合理的运用起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达成对教学的有效辅助,提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亚玫.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28):14-15.
[2] 李会贤.浅谈如何构建高中地理有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