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要: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内容,建立历史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重视史料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有主动学习兴趣,也能做历史知识的有效理解,获得思维发展,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史料教学法的运用就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从史料的选择、呈现、理解和延伸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引导,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教学法 合理运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激发和引导,以使学生能够做有效的自主学习。但是部分初中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较低,也不愿意做主动的思考探究,对于知识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史料教学法的应用。史料教学法是将历史知识以拓展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完成知识的有效理解,不仅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内容,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教学效果合理选用史料
史料教学法的运用中,历史资料的选用决定了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正确性,也是实现对学习兴趣激发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运用史料教学法的准备阶段要认识注重史料的真实准确,与教学内容做关联,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可以做积极主动的分析史料,在史料中掌握历史知识内容,实现有效学习[1]。例如,在《三国鼎立》的教学中,教师在史料的选择上需要避免《三国演义》小说的引入,以《资治通鉴》中的三國时期人物描述为主,但是可以组织学生分析小说与实际历史的差别,既能保证学生对于史料探究的兴趣,也能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分析,掌握正确的知识内容。史料教学法的运用效果需要对内容的把控,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史料选用中做好备课,保证教学效果。
二、借助信息技术多元呈现史料
在史料教学的运用中,有些史料较难理解,比如地图、史料数据等,教师只是做简单地介绍,学生根本无法在其中获得有效的知识理解,史料教学也就失去了效果。对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呈现史料[2]。一方面能够让史料呈现多元化,提高兴趣激发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主动探究史料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将史料形象的呈现,便于学生理解认识,在史料中挖掘知识内容,完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也使学生能够对回归有真实的体会,可以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内容。
三、组织合作探究分析史料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需要引导学生去做史料分析和探究,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内容,完成理解认识,同时也教授学生历史解题方法,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存在着学生差异化和学习能力的问题,史料探析的效率和效果低,不能正确完成知识的有效理解[3]。所以,教师要创新史料教学法的形式,组织合作探究,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弥补理解上的不足,既能保证史料理解的有效性,还能促进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实现历史思能力的培养,促进共同进步,使学生掌握历史解题方法。例如,在《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教学重,教师就可以引入“封狼居胥”的史料故事和汉武帝时期的地图,让学生去分析史料中的汉朝为什么称之为大一统,并引出“汉族”的话题,组织学生去做讨论分析,完成对史料的探究分析,也建立良好的学习认识。
四、加强史料讨论促进知识整合
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是按照编年史进行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总结,建立完整的理解知识体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也有助于未来的历史学习。在此基础上,史料教学的运用需要加强讨论,使学生能够做知识整合。例如,在《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我国封建社会的历程做整合,以丰富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有所体会,既对历史知识做出整合,也认识“中华民国”创建的意义。再比如,在《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教师就展现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使学生感受中国民族为抗击侵略所做的牺牲,并以资料为基础讨论正面抗战和敌后抗战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将抗日战争的知识点做出有效整合。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完善学习方法,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但是教师要把握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方式,避免硬性的落实,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影响教学效果,也制约学生的发展。所以,需要从学生的个人兴趣喜好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保证史料教学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钱惠娟.初中历史教学运用数据史料的实践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3):77-80.
[2]齐美玲.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与信息技术的结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2):46-47.
[3]张亚德.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华夏教师,2019(29):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