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中年级段课堂教学效率的策论与方法

2019-10-21 02:59武春颖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2期
关键词:通感效率课文

武春颖

摘 要:小学中年级阶段的语文课程在具体教授方法上需要做到从单纯培养学习兴趣到初步形成高效学习责任感的转变。而在新课标改革进程已经推进多年的大背景下,通过一定方式让小学中年级的课堂学习更加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以教学实例为依据,对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语文课堂教学

一、提升小学中年级段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大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关系着学生语文使用能力的基础性培养,对于建立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正在从兴趣化学习向正规化专业化学习转变的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1]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语文教育长期单调乏味,对学生的要求也仅仅停留在完成和应付考试的层面,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并不过多的关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脱离应试化的单纯模仿,学会用自我的方式独立学习和思考,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性思维的激发。对于塑造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小学语文中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新课标的相关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鉴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留下的惯性。目前小学语文中年级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教学思路死板,缺乏活性

在目前小学语文中年级的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死板的教学思路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一篇课文依然是按着惯有的,适合于考试的文章理解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灌输。[2]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是单纯的接收者,无法主动去学习和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2.枯燥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无法展现活性

根据上文的描述,惯性死板的教学思路状态下,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只是被灌输式的学习。但是,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而言,本身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素养水平和教师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生性好动,单纯灌输式的教学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师生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学习效率自然很低。

3.课堂教学流于表面功夫

很多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小学生规范化学习能力尚未形成,不宜进行太过自由和生动的课堂教学,以保证在中国应试教育环境下不会跑偏影响考试成绩。[3]在这种误区的引导下,教师在教学时只愿意照搬自身经验或者其他所谓名师的教学方法和重点来照本宣科。使得整个教学设计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根本体会不到语文教学中应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提高小学语文中年级段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方法

上文对目前小学语文中年级段课堂教学中所暴露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方法。为此,本文将结合一部分教学实例来提出几条较为实际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以供参考:

1.提倡趣味教学和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中年级生普遍具有喜欢表现自己,个人荣誉感和自尊心较强的特点。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小型的互动环节,利用小学中年级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上期《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机进行一次“汉字书写与解释小比赛”,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上讲台给全班同学任意写出一个除了课文里出现的汉字以外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其他汉字,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以及自己的理解对这个汉字进行解释。解释的方法不需要特别符合专业化的答案,但是必须是学生自己的理解。对于解释得很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孩子们主动融入并理解课文的兴趣;又比如在进行同一学期《日月潭》一文时,教师在学生阅读并掌握文中关于日月潭景色的描写手法以后,即可组织学生上台给同学们講述自己曾经去过的某一个景点的景色。描述得当,富有感情的讲演者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从而让学生真切掌握描写景物的一些手法,做到学以致用。

2.利用场景故事来引发通感,导入课文

要充分理解并掌握一篇文章及其精髓,首先要与文章内的情景或人物活动产生通感。对于小学中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而言,这样的理论依旧有效。因此,教师在引入一篇文章的主题教学前,可以利用制造场景,播放音乐或者让同学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类似的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与文章主题产生通感。以便顺理成章的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学习该篇文章说应有的情感轨道上来。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下期《母亲的账单》一文学习之前,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们在家中学着整理出最近一两天自己所有花费的账单,然后再准备一份父母的账单带到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展示。然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们的账单里有多少钱是花在爸爸妈妈身上的呢?爸爸妈妈又有多少钱是花在你们身上的呢?”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引出感恩的心理通感。然后教师可以放送诸如《等着我》栏目这样的小短片,用短片里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感动与思考,然后顺理成章地将学生的感情带入课文中小彼得的世界,以求提高教学效率。

3.将美术课和语文课有机结合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想象力和美感方面相比于常人有着优秀的天赋,这一学生群体也更喜欢用画笔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这一天赋,将美术课和语文课进行一次有机的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教授三年级上学期《一张美丽的红枫叶》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在听老师读课文时,自己动手画一张枫叶的书签送给自己或者旁边的同学,体会青蛙和小蜥蜴之间的友情。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胜梅.浅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37.

[2]任建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17):110.

[3]张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赤子(中旬),2013,(08):345.

猜你喜欢
通感效率课文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说通感
通感修辞很美妙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