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晓芬
摘 要:名著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名著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简要论述了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名著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由浅入深;互动交流
文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是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再现,名著中那些令我们热泪盈眶的场景、奇思妙想的故事都有现实作为依托,现实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深厚土壤。初中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初中语文学科名著导读,能够引领学生领略文学的独特色彩,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阅读
初中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范围,以及理解能力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想要完全理解名著中一些具有深层次含义的内容是非常困难的。作为教师不能强塞硬灌,而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比如,《水浒传》这部名著,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本身对于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技艺高超。且描绘了一个个精彩生动的故事,但是这本名著有着深刻的内涵,如果不加引导,只是任由学生去读,极大可能学生就把一本内涵丰富的小说当成一本有趣的江湖故事集来看。笔者认为,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循序渐进的阅读:第一,了解作者生平,成书过程,粗读文本,内容概要等;第二步,把选文的内容阅读一遍,找到选文在原著中的章节所在;第三步,细致阅读全文,在对文章的内容和脉络有一定了解后,再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或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细读。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式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符合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设定、作品内涵理解的更加透彻。
二、互动交流,激活思維
新课改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与探究环节就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互动交流,各抒己见,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完善原有的观点以及产生新的看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是与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间谋求的是合作性的探讨,更有利于实现整体性的发展和进步。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双方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学生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更容易融入课堂学习。在名著导读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一定的问题自主阅读名著,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并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在热烈的师生互动交流下,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有效激活,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帮助激活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在《骆驼祥子》的导读课上,笔者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通过记者采访的情景来与学生共同探讨祥子相关情况。当教师提出“祥子有能力实现他的梦想吗?为什么?”的时候,有同学回答出“努力上进”,教师接着提出“还有其他优势帮助他成功吗”,“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吗”,“那祥子的身体条件怎么样”等等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在整个名著导读课中,学生都是在不断地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学习,教师的有效理答和提问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知识,学会思考。
三、互动式分享阅读
互动式分享阅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人文的、独特的、感性的体验。通过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建立阅读个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种阅读方式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不再注重标准的、预制的结果,具有很多的指向性和可能性。
那么,如何进行互动式分享阅读呢?拿《朝花夕拾》这这部作品举例。首先由学生、教师构成一个平等、民主、开放的“学习共同体”。其次开展自主式阅读体验。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朝花夕拾》这部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聚焦“鲁迅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以及自我研读的所感所悟。最后进行多元交流。学生、教师互相交流阅读体验,学生要及时抓住别人的真知灼见和自己的灵感火花,以丰富自己的思考;教师要深入接触学生,了解他们阅读这部作品的想法和观点。在这个阅读活动中,学生根据作品主题,有针对性地深入研读文本,整合多方观点,提升了想象、思考、表达、合作等能力,满足了情感、兴趣、求知的需要。
总而言之,名著导读环节中提及的文学名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晦涩难懂,但是却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提高学生对名著内容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教材中名著导读环节内容,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阅读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竹英.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2):133-134.
[2] 柯泽华.“统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新探[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1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