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叶
摘要:小学生的厌学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家庭,本文通过对部分农村家庭的教育方式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厌学 激励 沟通
一、家庭教育不当引起厌学心理的几种表现
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抱怨孩子有厌学倾向,其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如教育制度的问题、社会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等。其中来自家庭的影响比较关键,以下来自不同年级学生的反馈揭示了家庭教育问题如何引起了孩子的厌学心理:
1、家长贪“多”无厌,孩子无所适从。
近年来,一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致使许多家长盲目追求孩子受教育的“早”和学习门类的“多”。这些“着急”的父母催生了一大批不科学的社会现象:一年级的学生就被催着做完家庭作业,再做课外作业;许多孩子白天上学校,晚上去培训班;学完本年段的知识,紧接着预习下个年段的内容……接受访谈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年级、学业水平也各不相同,但大都觉得“父母很烦”、“有做不完的作业”等。
2、教育方式粗暴,孩子心生怨愤。
有些家长以“忙”为由,平时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旦到了期中、期末,被告知孩子成绩不尽人意,便立刻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打骂孩子。在被访的20名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对于“得知你的成绩不理想,父母对你发火了吗?教育方式是怎样的?效果如何?”等问题,只有1名三年级学生表示“爸爸发火了,打了几下,骂也骂了,我说(学习态度)会改的。”,即产生短期的学习动力;其余学生中有2名表示“打过,但是没用”,17名学生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只是埋怨和发泄情绪“我爸爸最暴力”、“他越打我越不想学”,“打死也学不会”等。
3、家长将孩子的短暂性失误解释为永久性失败。
孩子在某个学习阶段不能达到家长预期水平时,一些家长会选用这类表达方式:“你总是这么粗心!”、“你就是个马大哈!”、“你是不是有多动症啊?”“你真笨!”……这类评价让孩子觉得自身能力有缺陷,没有成为好学生的潜质,引起上课开小差、作业敷衍等消极心理。
4、家长唯分数论,孩子不良竞争。
有的父母过分注重成绩,导致孩子也产生“分数高于一切”的思想。20名孩子中有16名觉得家长评价自己“好不好”的标准是分数,所以他们的压力比其它孩子大。在匿名问卷中选择“考试时有偷看书本或同桌答案行为”的,这16人中有8人,其中5人表示看过,但没看到;觉得家长没有那么关心分数的4名学生则表示没有过作弊想法。作弊行为的“高效益”破坏了劳动付出与分数高低的正相关,不劳而获的优越感会反过来加重厌学心理。
5、父母过分帮助,孩子过度依赖。
自身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相对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然而有些关注方式并不正确,比如全程参与式陪做家庭作业、一有错误就指正或给孩子过于主动和细致的帮助,使他们养成动辄“请教”的习惯,或对“正确答案”产生依赖情绪,逐渐失去认真听课的习惯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动力。另一类家长以自己不会教为由,把孩子送到晚托班(作业辅导班)进行“全托”式培养。造成了一部分孩子长期只进行机械地搬运工作——把校内作业搬去找校外老师解决,完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6、激励方式有误,孩子更失动力。
笔者听到两个孩子的对话内容(大概)
A:我爸最讨厌了,他连表扬我的时候都像是在批评!
B:什么意思?
A:他说,这个题目,你虽然这次做对了,但是下次肯定要做错,你好好再看一遍,记得牢一点!
B:我听起来也不像表扬。听说XX爸对他很好,只要他考到一百分,礼物就随便他挑。
A:那考不到呢?
B:扣100块压岁钱。
A:……
以上两位父亲不恰当的激励方式剥夺了学习本身给孩子带来的乐趣,间接造成了厌学心理。
二、关于家庭教育问题引起厌学心理的对策
上述现象表明,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其实是由教育不当引起的,要想孩子对学习不产生厌烦情绪,家长需要有良好的心态、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下建议可供广大家长朋友们参考:
1、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磨刀不误砍柴工
美国心理学家塞格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一个孩子在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10分钟。另一个在出生后的第53周才开始接受相同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前者练了8周,后者只练了2周。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2周的孩子爬楼梯水平比练了8周的更佳。这个例子说明: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还太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准备,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准备,训练起来就事半功倍。
它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情况,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拔苗助长不会加速孩子的发展,只会适得其反。
在促进孩子心理发展方面,人为加速孩子的发展,同样会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危害。幼儿阶段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心智,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家长若在此时就急于教导孩子学习知识或才艺,把孩子早早地推入竞争社会,可能令他们养成遇事退缩与事后内疚的不良个性。所以,教育应该循序渐进,过分追求“早”和“多”使孩子产生挫败感,无疑是害了孩子。
2、多关注过程体验,少看重一时成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除了生存与安全感以外,还更高层次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家长要想方设法帮助和鼓励孩子,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去探索、去经历、去奋斗的过程,用自身的努力换来的成就感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在学习当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从而赢得同辈的赞叹和长辈的赏识,将产生更加难得的美好体验。有的孩子过分关注成绩而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还是受了家長的影响。父母枯燥乏味的说教、对成绩的无限强调、对学习动机的扭曲等等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真心要奖励的话,要及时肯定孩子在学习方面的付出,切忌每次“张榜”后再论功行赏。
3、学习有效沟通,让爱融入教育。
教育是一门艺术,要想孩子听话懂事,家长平时也该努力提高自身的见识和修养,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心服口服”。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给了我们几种可供借鉴的教育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不批评指责。比如,当你怀疑孩子不做作业而在玩时,不要急于大喊“作业做好了没?又在玩了!”。你需要通过观察、感受而体会自己的需要,继而表达对孩子的希望或者请求。你可以用以下话语来代替指责:“我看到你作业还放在那里,是不是没做完?你要是先做完作业再去玩,我会觉得你更懂事了,你能做到吗?”
2)关切地倾听孩子,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假如孩子又考得不好,你可以尝试这样开始一段谈话:你得了这个分数,感到难过吗?假如孩子说是,你可以进一步表达:因为你希望自己成为更优秀的孩子(或者超越某些人),是吗?那么接下来,为了达到你自己的目标,你想怎么做呢?……
第一种表达方式首先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心平气和的关心、明确而有效的建议,同时表达了你的赞赏,是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二种则以倾听为主,让孩子通过自己倾诉的方式舒缓考试失误引起的不良情绪,进而把孩子引导成更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一些家庭避免了阶段性的考后紧张气氛,同时还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表扬“过程”,激发孩子学习潜能
家长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给孩子的学习起一点助推作用,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扬来实现。要是有些家长不太会表扬,他们的话就可能会起反作用。表扬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最好选择表扬“努力的过程”。比如,我在英语启蒙教学方面就经常跟家长交流方法,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偏偏接受能力有限,我就这么告诉家长,每天你的孩子放学回家,你可以不问成绩不查作业,只是想办法让他开口说英语,然后给他几句发自内心的表扬,“你认真说英语的样子很帅气!”“你模仿得真像!”;默写单词的时候,不管他默对了几个,你都夸他有进步,你的努力起作用了;退一步讲,假如他错了一大堆,你可以夸他“会坚持”,别的同学肯定做不到,同时给他信心,长此以往肯定会有明显的进步!再多退几步,即使他老错,你还可以换个角度,夸他学习态度好,错了也不气馁,坚持到底。如果在学习中,孩子若能不断得到鼓励强化,他就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加倍投入。如此一来,家长在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打击的同时,使他的成就感与日俱增,好成绩自然水到渠成。
5、奖励也要适当,避免适得其反
近年来农村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长们给孩子的奖品也越来越丰盛,但物质的奖励是没有止境的,一旦父母无法满足他们过分的欲望,孩子便不再甘心投入学习,反而会减弱学习动机,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作“过度理由效应”。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他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激励是一种策略,它应该更注重精神上的滋养,短暂的刺激无法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容易扭曲孩子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奖励少一些驯养宠物式的刺激,多一些探究科学时所必需的工具、学习用品类物质支持,让孩子每每使用这些物品时都会想到这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学习劲头也会更足一些。
综上所述,孩子的厌学心理不是无端形成的,也不是不可治愈的。当然,即使排除家庭因素,可能还有很多其它的原因会困扰孩子,但家庭方面的影响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既不能完全置身事外又不能过分参与,只有深入了解“病因”,及时对症下药,才能拨除病根,最终药到病除。
参考文献:
1.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2015.8重印)
2.戴海崎,张锋,陈雪枫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M],—3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7(2016.5重印)
3.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5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6(2017.1重印)
4.辛自强著,《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2016.7重印)
5.馬歇尔·卢森堡著,阮胤华译,《非暴力沟通》[M],华夏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