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俊秋
摘 要:小学美术课程需要运用创新的形式开展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美术绘画灵感。本文主要从认识涂鸦形式、绘画涂鸦作品、创设涂鸦活动等方面探讨运用涂鸦开展小学美术课程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涂鸦教学;教学方法
涂鸦一词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仝的诗句,诗中有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由此,我们常用涂鸦一词指随意涂抹颜色。然而在艺术的世界里,涂鸦也是一种风格,特指绘以易变形英文字体、人物写实、场景写实、卡通人物等内容,配以艳丽色彩产生强烈视觉效果、具有宣传效果的视觉艺术。
一、認识涂鸦形式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我们将涂鸦运用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主要是为了借助涂鸦艺术中的不同形式风格,使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能够学会运用这样的形式进行美术创作,能够运用这样的美术创作风格开拓学生的美术创作思维。要让学生运用这样的艺术形式,还要先让学生认识这样的涂鸦形式。
教师在教学《威武的盾牌》一课时,便可以将涂鸦的内容为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认识涂鸦的形式。我在此课教学中便将收集到的许多涂鸦图片为学生进行展示,并为学生介绍了涂鸦这种艺术的由来:“涂鸦艺术最初是在墙壁上乱涂乱写的图像,在上世纪60年代,纽约的布朗克斯区是最穷的街区,居住在这个街区的年轻人非常喜欢在墙面上进行图画,甚至以帮派占领图画地盘,有些画家认为这样毫无章法的墙上绘画很有创意,于是便逐渐形成一种艺术风格,流传到世界各地。”在为学生展示涂鸦作品的图片时,学生能够看到运用各种色彩所绘制的杂乱无章的墙上绘画作品。学生们总结这种涂鸦形式是:色彩艳丽、造型夸张,没有目的与意义的绘画形式。当学生总结出这样的艺术风格特点之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这一涂鸦的形式,创作一幅“威武的盾牌”。有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也将涂鸦中的变形英文字体运用在盾牌的设计上,在涂色时,运用黄色、黑色、浅紫色等颜色对盾牌进行涂色,使盾牌的色彩更为丰富。由此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涂鸦的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绘画涂鸦作品
在学生了解了涂鸦作品的形式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绘画涂鸦作品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绘画兴趣。学生可以借助涂鸦艺术的造型特点、色彩特点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增加画面的表现力、视觉冲击力,使学生的绘画形式别具一格。
教师在教学《一张奇特的脸》一课时,便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涂鸦作品进行绘画,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更加了解涂鸦的风格。我在此课教学过程中,便让学生先按照涂鸦的风格设计一张奇特的脸的造型,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涂色。有的学生在设计时画了一张菱形的脸的轮廓,从脸的中间画出一条分界线,左边的脸是白色的,用红色勾勒出眼线,银色勾勒出眉毛;右边的脸是黑色的,也用红色勾勒出眼线,银色勾勒出眉毛。这样便形成了一张奇特的脸的造型。从学生完成的这幅带有涂鸦风格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涂鸦能够带给学生创作的思维和灵感,使学生在绘画创作中有所突破。还有的学生画出的作品是将脸部的造型进行夸张,将眉头上的皱纹加深,将鼻头扩大,嘴画得占据面部的横宽长度,在涂色的时候将眉头处涂成黑色的圆点,将嘴唇用艳红色平涂,将鼻头用褐色加深,整个面部用黄色涂色,形成一个类似京剧脸谱的造型。这样的画面也符合涂鸦艺术色彩艳丽、造型夸张的风格。可见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学生创作新的美术作品具有积极作用。
三、创设涂鸦活动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涂鸦活动。涂鸦艺术原本是在墙面上进行绘画,教师便可借助其原始的绘画媒介,组织学生进行墙体绘画,让学生共同创作一幅涂鸦作品。这样能够让学生共同讨论对墙面进行涂鸦的创作图,并合作完成这一活动。
我在组织这次涂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起对一面墙体进行图像的设计,大家一起讨论绘画的设计方案。最终,大家决定在画面中间用“ART”这一英文字体作为画面的主体,在周围画上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在设计这个英文字体的时候,学生将这几个字体进行扭曲,并用不同的颜色呈现字体的立体感。那些卡通人物形象有的趴在字体的上方,有的从字体的空间钻出来,还有的站在字体的左侧。在颜色的运用上,用鲜艳的红色、黄色、绿色、黄色等纯色进行喷涂。在图像的四周又作出一些偶然的色彩效果,由此形成的涂鸦墙面非常醒目。可见运用涂鸦开展美术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美术绘画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作灵感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涂鸦活动的方式开展美术教学。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认识涂鸦形式、绘画涂鸦作品、创设涂鸦活动等方式开展美术教学。运用涂鸦艺术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美术知识,使学生认识新的艺术形式,还能使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更多的美术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琢.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涂鸦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以小学低年级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8(08):135-136.
[2]曾蓉.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利用涂鸦活动培养学生兴趣[J].美术教育研究,2017(0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