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雯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可见,阅读教学得法与否关系到学生的词汇积累、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如何运用有效地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关键词:阅读 策略 兴趣 方法
一、鼓励自主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只有插上自由的翅膀才能真正感受阅读的味道,在想象的空间里学会理解,发展思维,陶冶性情,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当成最大的快乐,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手不释卷。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阅读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要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猜想。让学生围绕课题说说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猜课文会怎么写?学贵有疑,有疑则进。当学生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边思考边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显著的。阅读教学中围绕文本,我们可以适当点拨,设计能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边思考边读书。“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点拨中使学生不断产生强烈的阅读阅读愿望,当他们有了兴趣就激发潜能,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个阅读过程对他而言不再是要我读,而是我要读。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获取知识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恰当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课外读物或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二、教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一)重视预习指导,教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学伊始,我就教给学生预习方法:1.熟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边读边想,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要借助工具书认字,理解重点词语。4.把不理解的句子做出标记。如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按以上方法进行预习,再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最后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多次指导之后,学生对预习方法了然于胸。随着阅读训练的深入,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学有所依,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不仅提高了自学能力,而且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下一步阅读训练奠定了基础。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勾画、圈点、批注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通过不断地总结和积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精读积累语言,教学法
教学精读课文时,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数篇,有重点地、有目的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扎扎实实上好精读课文,教给学生读书方法。1.精读多练,强化语感。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让他们在朗读,比较揣摩,想象中感受思考,在诵读过程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语言的学习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扮演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这个角色,引导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积累优美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得法,达到“授之以漁。”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练习,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的兴趣及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还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
三、学法迁移,提高阅读能力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看出,读写结合的重要性由来已久,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结果。结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做到读写结合,也就是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或仿写、或扩写、或续写、或想象说话,通过写连句成段来实现读写迁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自由感受和体验,从而创造性地阅读。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其语言运用之精确,语境描绘之美妙,布局谋篇之独到,都是引领学生感悟的最佳范本。我们应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这样既利于他们巩固所学到的,又能获取习作成功的经验。如学了桂林山水一课后,趁学生还沉浸在桂林旖旎的风光中,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小结这一课“先总述桂林山水甲天下”,后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分述的写作方法,鼓励学生课外观察一处景物,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对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地描写。在这一篇篇优美生动的小练笔中,有的学生写到:“家乡的小河震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里的小鱼;家乡的小河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家乡的小河真婧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有的学生写到:“花园里的菊花千姿百态,有的像喷泉绽出金丝银丝;有的像绣球,花朵团体相抱;有的像海葵,花瓣弯弯曲曲。”学生能结合课文的写法,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活灵活现。可见,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能及时给予引导,迁移学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既巩固了堂上所得,又促进了学生的习作能力,真正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结合的目的,扎实践行语文课程标准。
总之,阅读能力是孩子的终身能力,必须从小学抓起,从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抓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应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首位,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因此,如何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使语文课堂变得轻松,变得快乐,让阅读教学融入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仍值得我不断深思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