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意向强烈,创业态度谨慎,创业实践易受挫。本文以大学生创业需求为研究切入点,深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需求 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1(b)-227-02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改革的双重作用,大学生无疑是创业的重点,也是创业的主体。在职业教育新常态下,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大力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不过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创业意向强烈,但是创业观念滞后,创业理论知识缺乏了解,对创业教育满意度低,在校期间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等情况。本文研究立足于大学生的创业需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目前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本课题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绍兴高职院校已创业、具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创业群体为调查对象,从个人基本情况、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高校创业教育等方面出发调查分析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及创业需求。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在创业意愿与态度上,约1/3的大学生表示创业计划一直处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而只有5%左右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完全没有考虑过创业。由此可见,在“双创”与职业教育新常态下,大多数学生认同创业。另外,在通过大量的访谈后发现,目前大学生对于选择创业之路的态度非常谨慎,已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之路上亦是困难重重。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目前大学生创业亟须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创业观念滞后。即便是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仍被许多人认为“不靠谱”,并非大学生就业的优先选择。这种想法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目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对于在创业过程中会产生的困难和障碍心存逃避;另一方面,创业成本另大学生望而却步。在整个创业的过程中,前期投入、中期运营、后期维护等各方面的成本投入周期与创业收入产生周期往往存在时间差,这使得许多大学生放弃创业。
(2)创业知识匮乏。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身不具备充足的创业知识。其中市场营销、财务税收、政策法规、创业环境分析等方面知识的需求人数超过了90%。创业教育的缺失,使得许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放弃创业,已创业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3)创业经验不足。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在校期间并未参加过创业社团、创业项目、创业比赛。一次成功的创业经验,需要创业者有极高的个人素质。这对大学生的机会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等都提出极高的要求,需要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实践经验的缺失,导致许多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但在真正创业时屡屡受挫。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2.1 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应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能承担起经济改革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人才。但从目前实践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上存在偏差,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院校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时盲目推崇“以创业带就业”,将创业作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种新手段,强调创新创业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而忽视了其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仅仅为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传播,教育的重点在教学生“如何创办企业”,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
2.2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脱节
在“雙创”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存在与时代脱节的现象。一般而言,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主导的实践教育模式为主。但在这两种模式下,教师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样陈旧的教育模式下,所培养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较弱,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除此之外,目前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成为了高校展现其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主战场,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名次,导致参与者逐利倾向严重,偏离了“以赛促教”的初衷。
2.3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存在短缺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短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目前大多从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仅仅只是接受过一些简单的行业培训,并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企业创业实践经验更是无从谈起。第二,创新创业硬件设施的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极具实践性的教学活动,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支持。而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以满足专业实践和毕业实践为主,并未配套专业的双创教育基地。第三,创新创业系统性教材的缺乏。目前西方国家创新创业的理论建设已较成熟,高校自身的教育体系、使用教材都较完备。相较而言,我国当前市场上的创新创业教材大多内容陈旧雷同,缺乏系统性。
3 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3.1 确立精准培养目标,优化创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对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深度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以培养能适应新时代的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为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应规避教育目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过于“功利化”。在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建立涵盖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创新创业思维活动、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四维一体的课程体系,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3.2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自身学校教学实际和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与优质企业强强联合,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京津翼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比重大。各高职院校应因地制宜,与当地特色企业、互联网企业、创投企业推进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在校外拓展实训基地,在校内建设专门的双创仿真中心,并配备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积极推进双创教育由“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
3.3 推动优质资源整合,提高院校教育能力
首先,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实践经历丰富的高水平多层次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对原有创新创业导师进行系统性、持续性、具有时效性的培训,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引智”工作的关注,引入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资深学者,为学校双创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加强与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融合。创新创业是一门跨领域的交叉学科,要将创新思维、创业意识逐渐融入学生的思维,单靠双创相关课程的教授是远远不够的,各高职院校需要将双创教育结合各校特色,立足专业实际,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并积极打造高质量的本土教材。
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强烈,但在创业心理、创业实践中屡遇问题,高职院校应承担起输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对培养目标进行全面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对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能力,为国家培育能承担起经济改革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晓波,花慧,刘树佳.“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
[2] 陈诗慧,张连绪.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囿与推进路径[J].职教论坛,2017(4).
[3] 肖秋生,费美娟,于洋,等.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①基金项目:2018年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大学生创业需求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KY201827)。
作者简介:何可人(1990-),女,浙江绍兴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国际贸易、金融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