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园园 肖诗宇 王睿
摘 要:为了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口号,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将产业扶贫中的特色手工业扶贫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襄阳市程河镇的程河柳编远近闻名,颇受人们喜爱。在当下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缺乏的条件下,考虑到了那些不能离开家乡却仍可以工作的妇女群体,利用他们的半劳动力实现脱贫的目标。并在脱贫过后和政府进行对接,得到政府的帮助,用小额信贷来促进当地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关键词:金融扶贫 农村手工业 小额信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1(b)-008-02
1 项目概况
1.1 柳编的起源与发展壮大
柳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采集农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使用坚韧的植物,借助于初步掌握制备方法,生产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作为日用产品。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历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有柳条编织的篮子。春秋战国时期,柳条被制成杯子、盘子等。柳编技术自那时以来一直在发展。传统柳树品种主要有手提箱、筐、簸箕等。
1.2 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多年前的襄阳程河镇还是一个贫困的小镇,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下和该地区农民的努力奋斗下,襄州区程河镇委、镇政府围绕“和谐柳乡、中原菜地、商贸边镇、活力程河”发展目标,按照“基础设施改善抓项目、生产方式转变抓技术、社会事业进步抓服务、工作方式转变抓载体”的工作思路,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镇域经济呈现出四大特点。
1.3 项目的主要目标
通过当地特色手工编织的方法,利用当地的半劳动力特点,并加以特色的编制方法,使种类增加丰富,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在脱贫的同时利用小额信贷给予农民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进行发展壮大。
2 项目背景及目前发展状况
2.1 国家的政策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扶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精准扶贫不同于传统的政策性扶贫,主要以政府政策为导向。目前,我国针对贫困农民开展了大规模、持续的扶贫运动,在现行贫困标准下,中国不仅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还需要工业扶贫、科技扶贫和金融扶贫的有效结合,以便在“十五”末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是准确缓解贫困的五种途径之一,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财政支持,但贫困地区越多,发展的盲区就越多,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准确的扶贫进程。积极参与扶贫模式的财政参与。
2.2 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缺乏,科技素质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效率。但是,受过良好教育、身体素质好、能干的年轻中年劳动者大多外出打工,而返乡创业的年轻农民却寥寥无几。山区许多留守农民只满足于带孩子回家,种植粮食安全。自给自足,收入主要依靠在外工作的年轻人,没有希望依靠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导致工业发展缺乏后劲,给工业贫困带来了很大困难。
2.3 程河镇的发展条件
程河镇位于襄州区东北部,是湖北的副中心城市。它被称为柳树织造的三大生产基地,在河南省的固始和山东省的临邑。柳编技術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柳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经过精心加工,可编织成各种工艺品,是一种纯手工、天然、无害、无污染的消费品,符合世界“回归自然”的消费趋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后期,程河柳编产业由分散种植向集中种植、由传统编织向技术创新转变,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业”。
3 当今市场环境
3.1 柳编的地位
自1960年以来,中国柳编工艺品开始出口,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柳编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人们只作为普通的日常公用事业,直到20世纪后期才逐渐兴起,也逐渐成为中国出口工程的一部分。全国有三个主要的柳树生产基地,湖北、山东、安徽(和河南也有丰富的柳编)。柳树柔软,易弯曲,厚度均匀,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柳条可以编织成各种简单自然、造型美观、轻巧耐用的实用工艺品。其产品包括:柳条盒(袋)、米筐、菜筐(圆、椭圆)、篱笆、针线、炕垫、芦苇箔等。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产品创新,将有更多实用、美观的产品展现在客户面前。2008年6月7日,柳编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2 柳编当前的发展环境
程河柳编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柳编之乡”的美称。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韩国、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当前,程河柳编想借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把柳编产业做大做强。程河柳编是国家地标产品,也是我国最先取得经营出口权的农业产业企业。在全国逐渐形成商会+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4 项目规模及成立所需条件
4.1 项目的规模
截至2017年,全镇的柳条种植面积近万亩,柳编专业村11个,编工万余人,加工销售大户300余户,其中柳编规模企业3家,他们都拥有自营出口权,形成“电子商务+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商会,扩大了规模,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4.2 柳条生长的条件
程河镇有适宜种植柳条的自然条件。城河镇是一个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6℃~20℃,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是-11℃,年平均降雨量880~1100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75%,东南风盛行在夏季,在冬季盛行东北风,平均风速速度为17米/平方米。该镇的内部是平坦的,主要是冲积平原和丘陵。该镇的西部穿过唐河。该镇的东部有一个中型黑清河水库,密集的水库、水渠、耕地灌溉率高,地下水储量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柳条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4.3 柳编工人的技术条件
程河镇柳编成立需要较高的技术优势。这里的柳制品已经有形成平编、木编、精编、钉编、拧编、立编六大类、四百多个系列、一万多花色品种,并成功编撰成《柳条种植技术要点》和《柳编标准化生产要求》,逐步解决从种到编中间的很多技术问题。以完美的技术、独特的品质、优良的品种、完美的花样为项目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4 柳编机织市场条件优越
程河镇柳编还需要建立一个市场。据业内人士分析,在未来3~5年内,国际市场将达到1.5亿美元柳条编织的消费,而目前国内企业生产能力仍低于5亿元,消费空间是非常巨大的。程河柳编已成为我镇主要的出口创汇产业,是“一县一品”特色产业,也是三镇200000农民富余产业。
4.5 独立的自主品牌
程河镇的柳编项目有自己的品牌和声誉。由于原材料和传统的编制与其他地方不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他们已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柳编编织品牌奠定了基础。其次,该镇已在许多大型新闻媒体专题报道,参加各种展览展销会,并做了大量的工作来创建一个品牌的柳条编织和扩大社会影响。此外,柳编织产业已成功注册为集体商标“程河柳编”,这为加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知名度、减少内耗、提供一个平台。
5 组织实施方案
5.1 可以拓宽宣传渠道,打响柳乡名气
利用各种大型展示会扩大影响,如利用中国进出口交易会(即原广交会)、东盟产品展示会、厦洽会、中国农产品博览会、省农博会及各项部门组织的展示会;广泛吸纳外国客商实地考察,以人传名。利用外商来樊的机会,多引见、多接纳他们来程实地考察;还有也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多方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所闻媒体,互联网等广泛宣传。
5.2 可以扩大柳编基地,打好发展基础
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柳农扩种柳条,保证柳条品质。首先,镇委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对当年新扩柳条进行补贴。其次,组成柳条种植技术专班,针对柳条种植环节各项技术进行保姆式服务。再次,镇委专门划出柳条品种示范田进行引种、试验,确保柳条后续品种更新及时。最后,镇委集其他地柳条剥皮机研制经验,引进改良柳条剥皮机,减轻柳农劳动强度。
5.3 大力扶持企业,建设产业平台
产业市场运作,企业是主体。所以本镇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在柳编企业服务上也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全镇招商引资优惠办法中,把柳编产业挂靠农业和工业两方优惠,在税收方面利用镇可支配的部分尽量减免。其次,在给企业联系、申报各项优惠、补贴、贷款上,镇委专人负责,包保到底。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过去,筐子和筐子是数以万计的品种;过去,筐子和筐子是用来做粪的,但现在的艺术品很精美;以前是为自用而编的,现在受到外国人的欢迎。“柳树种植”是一种景观。柳编中也蕴含着历史文化,如果能够从中延伸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以柳编+乡村旅游的模式,拓展柳编产业发展新途径,围绕种植柳条,加工柳编产品,作出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建设一个具有区域特点的“特色小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襄州发展柳编产业将抓住公关、市场、创新三个核心要素,走出去开阔眼界,请进来拜师学艺,多在同行之间或跨行业切磋互鉴,提高技艺水平,提升再创造能力,变柳条为“金条”。
6.2 建议
6.2.1 柳编的销量问题
在2000年后,程河柳编产业发展势头大不如前,柳条种植面积锐减,订单量和销量大幅下滑。经调查发现,程河镇的柳编产业虽然远近闻名,但毕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有经验有技术的编工。然而近年来,镇上劳动力多外出务工,熟练编工流失情况严重,再加上柳编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缩水,柳编品种单一,缺乏创新,满足不了市场多元化需求,因此牵制了柳编产业的发展。
6.2.2 项目措施
(1)抓基础,增强市场竞争力。由于技法的特殊性,柳编原辅料和后期加工虽能通过机械完成,但编织过程还得依靠纯手工。程河镇通过聘请柳编高级技工讲课,打破原有的以村、组为单位的技术垄断,加大农民柳编技艺培训力度,提升程河镇编工整体编织水平。(2)增加产品附加值,作出品种创新。程河柳编产业复兴的关键,是要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创新品种和相关技术,延伸产业链。程河镇政府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框架协议,合作改良柳条品种、开展新品研发,提高程河柳编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讓程河柳编多业态融合发展。(3)探索渠道,优化产业效益。优先利用当地贫困户进行生产和加工,确保贫困户群众的利益。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利用小额信贷等金融扶贫模式,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鹤,朱启臻.国外小额信贷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07(2).
[2] 和沐.平乡探索“互联网+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特色产业入户 产品抱团“上网”[N].河北日报,2015-12-23.
[3] 楚武干.日喀则特色手工业驶入“快车道”[N].西藏日报, 2018-01-25.
[4] 吴晓灵.发展小额信贷促进惠普金融[J].中国流通经济, 2013(5).
[5] 单旭.“发展小额信贷,促进惠普金融”关于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和发展[J].时代金融,2013(12).
[6] 郭威.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金融, 2013(10).
[7]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8] 鄢红兵.创新“金融+”实施精准扶贫——当前我国金融扶贫的难点及对策[J].武汉金融,2015(9).
[9] 刘静.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0] 周孟亮,彭雅婷.我国金融扶贫的理论与对策——基于普惠金融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