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南盘江流域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9-10-21 20:42袁东超
中国商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协同发展

袁东超

摘 要:在新常态下,南盘江流域将扶贫工程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培育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模式,重构发展动力,是我国西南跨省交界地区适应新常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态经济圈 特色产业 协同发展 南盘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1(b)-223-02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南盘江流域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方面成绩斐然,城乡面貌变化惊人。从地理位置看,南盘江流域位于滇桂黔三省的交界区域,处于珠江上游,这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是下游珠江三角洲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商品经济欠发达、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南盘江流域属于我国西部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新时代,正确认识南盘江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在保护好生态环境与选准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行区域合作、协同发展、资源互补、产业关联等政策,建立“造血”机制,形成“内生”型自主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彻底解决该地区贫困、生态、经济、社会等问题,对于偏远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1 南盘江流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基础薄弱,自生能力有待提升

南盘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广,可耕地面积少且较为分散,自然灾害频发,地广人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展缓慢,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缺乏带动效应强的工业企业作为支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我国西部偏远山区,喀斯特岩溶区、少数民族区、生态脆弱区、革命老区、资源富集区为一体的特殊区域。

1.2 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兼顾难度大

近年来,南盘江流域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与水力资源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大量增加,南盘江的水环境急剧恶化。由于种植农产品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大量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出现了大量荒芜山地,植被破坏严重,林木面积稀少,在一些跨界地带,出现了连片山体被伐光的现象。

1.3 协调难度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南盘江流域属于三省跨界地带,由于各省的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存在明显差异,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中心城市与临近周边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对交界地带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即使在资源丰富的省区交界地带,也常常由于开发主体利益不同,各自为政,或者项目雷同,或者过度开发,甚至是“以邻为壑”,使得地理位置毗邻的区域发展水平不一,甚至差别较大,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1.4 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南盘江流域内部交通、通信、教育、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严重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对外开放。同时,滞后的基础配套设施也对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大多数产业对交通、水电、通信、公共服务等条件反应敏感,特别是农副产品、化工、酒类等低附加值产业更是如此。

1.5 财政支撑能力不足

尽管南盘江流域近年来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但凭借自身财政实力,难以完成扶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方面,财政支出庞大,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提高资源型企业关停整顿标准,扩大营改增范围等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企业所缴纳的税收明显减少,进一步限制了政府的扶持空间。

1.6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弱

南盘江流域中心城区的规模普遍较小,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基本在30万以下,大量人口分散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与通信设施落后,难以形成中心城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效应,各个中心城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大,经济联系弱,难以发挥有效的区域分工与协作。该现象主要源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历史遗留、缺乏规划与沟通等因素,没有形成分工合作、规模生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 生态视角下南盘江流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2.1 实施区域合作战略,构建南盘江流域生态经济协作圈

实践表明,在省级交界地带走区域合作的道路,能够为区域内各地区、各部门带来共同的利益,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南盘江流域具有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恶化、贫困人口密度大且分布广、文化教育落后、科技应用水平低等特征,其贫困问题十分严峻。各级政府必须构建新的地方政府合作扶贫开发协调机制和运行模式,才能有效解决诸如经济增长带动功能不强、常规扶贫手段奏效缓慢和扶贫开发周期较长等错综复杂的问题。通过打造南盘江流域生态经济协作圈,可以有效化解三省边界地区生态治理和共生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行政边界政策、利益的矛盾沖突问题,实现南盘江流域产业分工与协作,从而创建生态平衡、资源互补、产业关联、物流互通、市场互为、经济互惠的共赢局面。

2.2 以“产业生态化”模式发展资源型特色产业

南盘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煤炭资源、生物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等多类丰富资源,且资源组合良好,具有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南盘江流域是珠江上游的主要河流,不仅养育了南盘江流域的生命,同时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河流文化,将如此深厚的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经营,对发展地方经济、弘扬地方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南盘江流域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与渔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按产业进行开发,加快形成有特色、有规模、有档次、有效益的特色农业产业。南盘江流域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优势产业,在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产业生态化”的模式,优先开发清洁能源型资源,对特色农副产品实行精细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对于那些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依托的资源型产业,应首先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提升传统资源产业竞争力,按照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运行模式,提高企业深加工水平。

2.3 扶贫工程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贫困是生态及其他灾难的根源。南盘江流域的“生态破坏”与“贫困”往往是同源性的问题,由于贫困,群众迫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盲目地向自然索取生活和生产资料,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状况更加贫穷。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南盘江流域贫困问题,必须系统的考虑如何解决群众的贫困、就业和发展问题。在此方面,我国许多地方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善生态环境,带动人们脱贫致富;广西河池市结合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生态林发展相结合,实现“一县一品”的模式,逐渐形成了东兰的“板栗”、罗城的“毛葡萄”、天峨的“油桐”基地,既发展了当地经济,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内蒙古阿拉善把沼气池建设作为推广扶贫项目,开展“新能源”生态模式,形成了资源多层利用的农牧业生态能源循环体系,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4 以特色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发展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等服务业

南盘江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各地区应在保护和传承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推行“保护和传承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集聚+提升城市魅力”模式,利用文化创意,使文化资源转变为可旅游、可欣赏、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将南盘江流域灿烂的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原始建筑与其原生态资源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文化地产融资产业化运作手段,以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方法经营高品质文化旅游、森林休闲养生、狩猎、特色体育文化等高端服务业,通过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产生消费与收入效应、投资与就业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2.5 加快土地流转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在调研中发现:南盘江流域可耕地面积利用率较低,大量的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妇女和老人往往采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效率与科技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管理经验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结合南盘江流域山多地少、人口稀疏、民族自治、生态脆弱和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可以有效促进南盘江流域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围绕促进山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继续实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争取开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人口内聚外引、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保护利用为重点,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实现南盘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现代化水平,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释放空间。

3 结语

新时代,解决好南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精准脱贫、生态保护等问题,对于民族团结、守疆固疆及全面高质量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但由于各省区、市州行政界线的分隔,缺乏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缺乏管理經验,科技化水平不高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南盘江流域生态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的整体转型升级,针对以上问题,滇桂黔三省政府已经在协商洽谈之中,在某些地区开始了实质性合作,例如农业生态园区和生态经济协作圈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在生态保护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事关珠江中下游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对我国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至关重要。南盘江流域经济、社会状况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具有代表性,生态经济区域合作和政府联合扶贫开发是当今经济社会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如何避免合作过程中的利益摩擦问题?如何打造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如何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寻租问题?这些是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京福.生态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2).

[2] 郭景福,解柠羽.构建环南北盘江流域生态经济协作圈合作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4).

[3] 吴可人.新常态下山区发展转型之路[J].浙江经济,2016(9).

[4] 卢伟.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如何协同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6(2).

[5] 郭景福,解柠羽.生态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6] 曾晓赢.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地方政府合作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7] 易忠君.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背景下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基于广西视角[J].百色学院学报,2016(2).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协同发展
基于特色产业新闻宣传的地方发展推动思考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特色产业科普的创新思考与发展研究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