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英
【摘 要】在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价值观和网络不良思潮的冲击,很多小学生都会忽视孝文化,因此将孝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十分必要。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生学习孝文化、践行孝文化、传承孝文化的重要渠道。本文从传统孝文化的价值切入,分析传统孝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以期为将传统孝文化更好地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融入;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孝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一支和一种主流意识,同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学者钱穆甚至提出,中国的文化就是孝的文化。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价值观和网络不良思潮的冲击,传统孝文化的价值不仅得不到释放,反而经常受到小学生的忽视,因此将孝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十分必要。
一、传统孝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传统孝文化是“德之本”, 良好的孝文化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性是不言而喻的。小学生多为6~12岁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西方价值观日盛、互联网不良思潮咄咄逼人的今天,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形成不良社会风气和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其未来学习生活。同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人才选拔制度主要依托考试的原因,教师、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存留着“应试教育”理念,即重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强调智育而缺乏对全人教育的关注,这就造成对道德教育的忽视。此为,许多学校和教师力图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却因为经验缺乏而面临无从下手的尴尬境地。而运用孝文化与道德教育的联系,传统孝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成为一种必要且极具可行性的方法,既能够有效弥补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缺失的问题,又能够帮助一些三观不健全、意志不坚定的学生重新找回理想信念,弥补学校忽视德育的问题。由于小学生大多学习时间都用在学校中,在弘扬传统孝文化、引导学生践行孝文化上,学校有着相比家庭教育天然的优势,因此更应该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将孝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重要遵循。
(二)良好的孝文化有助于小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00后”“10后”群体,出生于经济繁荣、物质丰盛的时代,缺乏挫折教育和苦难教育的磨炼,且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和老一辈人的宠溺,导致很多人缺乏亲情意识,只知索取而不知感恩。一些小学生看不到父母和长辈的艰辛,只顾以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还愿意承担劳动,回家就变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既无感恩父母长辈之意识,又无体谅父母长辈之言辞。再加上很多父母长辈忙于工作,对孩子缺乏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久而久之,孩子日益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无论于其个人成长,还是于社会发展,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将传统孝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方面,可以承载家庭在德育尤其是孝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对孝有着理论上的认识,从而常怀感恩之心,认清自身对父母及长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多给妈妈洗脚、给爷爷揉揉肩、给奶奶捶捶腿,而不是对父母长辈颐气所指、对其他老人缺乏尊重;另一方面,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敬老爱老、感恩父母,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感恩、尊重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将传统孝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能强化学生对这些美好品质的认识,找到自己可效仿的榜样,从而真正养成感恩行为、塑造感恩行为。
(三)良好的孝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孝文化既是一种思想道德素养,也是学生文化修养的组成部分。从《论语》里孔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到《三字经》里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再到《二十四孝》里孝感动天、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的感人至深的关于孝的故事。不难看出,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充满知识性的,长期学习孝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有助于其文化修养的提升。例如《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的故事,讲述了虞舜在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屡屡想害死他的时候,依然选择了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对母亲行孝,最终感动天地,以至于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的故事。这一故事具有既是孝之极致的体现,更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丰富的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通识积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古人的孝、阅读相关书籍,更将在其日后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时产生正向而积极的影响。
二、传统孝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途径
(一)要有计划地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孝文化知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讲述孝文化知识,既是最容易向学生传播孝文化的场域,也是学生接受起来最直接的形式,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孝文化知识,需要在观念、内容和技巧上的推陈出新。如果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用唯成绩论的手段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这种强加给学生的孝文化教学是缺乏长远性、积极性的。为此,教师首先要端正思想,认识到传统孝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看到孝文化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营构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针对小学生意志品质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不断调整优化,最终建立一套适合学生、有助于促进其践行孝文化的教育模式。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计划性,在备课阶段就要考慮好教学目的以及相对应的考核计划,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好方式方法,充分照顾小学生的心理接受力、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在一言一行之中践行孝文化、传递孝文化,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延续这种孝心孝行,在课堂后要进行一定的课外拓展,充分利用《论语》《三字经》《二十四孝》等经典著作,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二)开发有关传统孝文化的教材
实际上,很多教师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教学满怀期待,但是当下缺乏有关传统孝文化的专业教材,教师只能自行编排或者使用其他不成熟的教材,这不仅不利于日后对学生的知识考核,也不利于知识的良性传播。毕竟,传统孝文化所涉及的知识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教师所教授的只能是重点难点、冰山一角,如何保证这一点内容的专业性、精品性、实用性,对每一个教材编写者来说都是巨大的难题。首先,相关教材必须充分考虑传统孝文化的实效性,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用于日常生活,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传统的愚孝,如卧冰求鲤,讲述了晋代王祥面对冷漠尖酸的继母,因为继母想吃鲤鱼,就选择在天寒地冻之际,解开衣服卧开冰面上为继母钓鲤鱼的故事。这种愚孝在古代被称为楷模,但在现代,可以尝试更多办法。其次,相关教材必须具备专业性,保障孝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课时、有记录,换言之,就是从目的、内容、效率上做到专业规范,使正处于青春期对父母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孝文化,并且不局限在理论中,而是转化成真正的孝道、孝行。
(三)强调孝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传统孝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是目的,把孝文化教育转化成真正的孝道、孝行才是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强调实践出真知。毕竟,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学生需要报以孝心、孝行的也是现实里的人,而不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必须使学生把所学拿到生活中去巩固,才能切实增进他们对孝文化的认同。教师应该举办一些有关孝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每月孝星”,考查学生是否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是否积极主动与父母沟通等,同时与学生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方面,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学生在家中尽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使父母树立其进行家庭孝文化教育的意识,将学校教育延续到学生家庭环境,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期性和敏锐性。
参考文献:
[1]闫哲.传统孝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及途径[J].学周刊,2018(30).
[2] 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