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高中的语文教学来说,它的教学目的不再局限于应对高考,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掌握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而语言文字是大脑思维的一种反应,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先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思维特点与意义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并总结了几点如何提升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思维训练
一、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长久以往,高中生在学校应试教育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普遍出现了思维能力也差的现象,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思考时,形成了固定的思考模式,在对待事物方面没有自己的主观思考,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将自身所学习到知识能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无法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能力,这使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将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乏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不清晰,主要是为了应对高考;掌握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不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改变传统式机械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散思维,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能够更好地去观察和理解知识,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由此可见,锻炼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整个高中生涯内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提升高中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高中语文的思维特点
(一)思维的广泛性
在人的大脑当中,思维是最活跃的部分,人的创造和想象都是建立在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的,对高中生开始,高中生所接受的知识内容都是相互贯通,在互相理解和融合的基础上共同进步的,因此,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对每一门科目而言都无法通过单独学习达到学习效果的。由此可见,高中语文的学习是十分广泛的,学生必须将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学会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不仅仅关注语文科目,发挥思维的广泛性。
(二)思维的交流性
语言文字是语文科目的主要学习内容,而语言文字的载体便是思维。人在表达语言文字时,需要通过人脑的思维进行运作再总结出来的,语言文字作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可以从这里体现出思维能力具有交流性。交流是无处不在的,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也会积极地进行交流和探讨,探讨中出现的结果便是教师与学生不同思维作用后的结果。在讨论中必定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结果,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对自身意见进行阐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最终在思维上达成一致性的结果。学生也可以通过思维交流,对课本上的语文知识内容不断进行挖掘和理解,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思考范围,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多个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维的渗透性
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中,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包含着丰富的意境,教师在对课本知识进行传授时,需要饱含情感和激情,才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描写的意境,这样还有利于让学生集中精力跟着教师的思维去思考,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语言意境和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心境。语文教学中强调思维的渗透性,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如何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现在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意义,但如何有效地开展思维锻炼,也是需要反复斟酌的,对此下文中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想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敏捷性的培育必须改变学生的定势思维,通过引导使学生将自身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起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的判断更有科学性和独特性。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可以通过清晰的条理和简练的语言切入重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亢奋思维。例如:教师在讲解《边城》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切入文中多次提到的“唱歌”和围绕着“翠翠几次的哭泣”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发展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中作者对人物进行刻画和烘托环境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更好地品读小说的情感。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同一个重点中心,让学生找到中心点后开始展开思维联想,从点到面,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找出更多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敏捷性,能够快速地对事物做出反应。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完善一套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便于自主学习和课后的复习与巩固。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摆脱依赖教师的习惯,学生要学会主动去理解知识内容,再形成一个结合自身理解且符合自身学习习惯的知识总结,通过自主总结的知识结构,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对知识的整体脉络更加清晰明了,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印象。对此,教师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关键任务便是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寻找课本知识内容的规律,将规律串联起来,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连贯性的知识脉络。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鲁迅先生的文章需要学习,那么学生可以按照鲁迅作品的类别进行分类,再进行知识整理和记忆,这样一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出现重复记忆的问题,使知识脉络清晰明了,方便快捷地进行学习,提升学习的乐趣和效率。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跟随课本内容充分发挥出思维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不再于赖于教师或参考资料。对语文这门科目来说,它与其他科目最大的不同便体现在它没有标准的答案,在答案解析上,有着多个角度、多个反面的分析和解释,语文的灵活变通性使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困在框架当中,要通过尊重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擅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项链》这篇文章时,可以从文章的故事情节中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具有极强的虚荣心和享乐思想,但她在参加上流社会的活动中,因为丢失“项链”让她背负上了惨重的代价。对此,按照普遍的思维方式来看,不少人会谴责主人公的虚荣,为后面背负代价感到报应所致。然而,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鼓勵学生敢于质疑,可以发现主人公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现实的道德品质。通过质疑和创新的思维,让学生更全面地看到了事件背后的好与坏,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得到心灵的升华。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一本独具特色的科目,高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让学生对语文的知识内容有着更好的看法和理解,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分析事物时可以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来剖析问题,才能真正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继光.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7(7).
[2]凡芳伟.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7(18).
[3]胡建伟.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维训练[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11).
作者简介:潘行斌(1968-),男,江西南昌人,教育硕士,任教于江西师大附中,研究方向:高中语文。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