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学生与教师双主体初探

2019-10-21 08:49金思羽
关键词:学生主体语文教学

金思羽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性一再被强调。教师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点拨引导,学生多了表达自我的机会,这对于传统课堂可谓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如此改革的过程中,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尤其是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暴露的更为严重。如何把握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之间的平衡,成为了现今语文学科教学的巨大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教师主体

学生主体性这个概念由西方教育科学而来,与传统的东方思维中无可置疑的教师主体地位不同,它强调课堂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各个环节的目标、方向,教师要放手课堂,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观念,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这样的做法在根本上扭转了中国课堂原有教师权威的桎梏,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有些矫枉过正。特别是语文课堂,并非理科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验性,可以在讲解原理方法之后就放手给学生去自己进行练习实践。而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学生主体性,只会让学生放任自由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极有可能脱离文本,反而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语文学科在众多学科中有它的特殊性,在课堂中学生们要和教师共同面对的是篇幅较长的中外文本、诗歌和经典的文言文,任务是对以上篇目进行概读、细读,进而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而后应用拓展,最终发现创新。大概可以将以上任务分成三个方面,即积淀、方法和创新。积淀与时间相关,而创新更是建立在积淀与方法掌握的基础上。所以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可以說语文是众多学科中,知识体系最不系统、连贯、清晰的一个。它强调的是积累和经验,甚至是建立在文化积淀之上玄之又玄的感觉。而今片段式阅读大行其道,大多数学生已经丧失了对古文和现代文的语感,只会接受浅层信息,没有体会深层意涵、潜在情感的能力。除此之外,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比较欠缺,对于长文字的理解匮乏,即使可以理解,也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现实状况之下,语文教师是否可以武断地退居幕后,将舞台全部让给学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学生主体的语文课堂,需要建立在学生们的平均水平可以完成文本细读、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所以语文课堂首要任务是确保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体为铺垫,辅助学生学习直至具备必须的能力,而后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实践其能力的机会,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收束概括清晰已经发散的思维。在完成以上两个步骤之后,学生基本拥有进行其为主体自我展现的能力,主体课堂便可以开展。而后的语文课堂是学生自我表达的广阔天地,教师便可退居主导地位,组织引领课堂进度,促使学生加强自我积淀,鼓励他们发现创造。

诚如孙绍振先生所言,“学生主体性是自发的、感性的、潜在的,教师主体性则是自觉的、理性的、专业的”。教师在语文课堂的主体性不能被削弱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是要交给孩子们知识和方法,而后才能引导他们去实践合作探究。在一线教学工作中,经常可以遇到学生们会对作者生平、奇闻异事中的某一点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放飞思路脱离课堂进度,勇敢地表达自我;也有学生对某个谐音字词反应强烈,不自觉地说出流行用语,引起全班的哄堂大笑;还有学生在回答问题表达自我时,刻意剑走偏锋,说出思路明显偏离主题的观点。面对以上情况,有很多教师囿于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不得不给予廉价的肯定,然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接受这类观点,而课后会被批评和要求反思是否是由于备课不到位,而导致没能预估到学生的发散思路。这样的结果是有些可笑和可悲的。所谓主体性,由康德提出,经过历史的锤炼,却从来没有让这个主体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纵观历史,很多的观念、思想都是由于走向极端而被修改,却又因为前面的错误和对错误的畏惧极速地奔向另一个极端,至于什么是适合的正确的,历史偏向将这个指针摆放在中间。所以面对学生这个主体必然存在的某些问题,教师主体不能够让步,要敢于纠正,学会说不。人的成长就是在这样不断地教诲中逐步完成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绍振. 真语文拒绝伪主体——兼谈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J]. 语文建设,2015,(13):4-8.

[3]陈尚达.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2):128-130.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语文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