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摘 要:本文围绕初中学困生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转化的措施展开探究,并结合课堂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学困生 特点 转化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表现特点
1.学习成绩
数学成绩差是初中学困生的通病。在吸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困生对于数学概念、计算方法、几何定理等知识的接受程度较慢。从学习积极性上看,学困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进心不足,对知识结构繁杂的数学科目存在着较强的排斥心理。对课堂知识的认知程度较浅,重点、难点知识无力消化,学习成绩迟滞不前,更难于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方法,学困生都有待改变和加强。[1]
2.性格心态
从性格特点上看,面对数学课程,学困生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向型学生,他们的内心十分柔软敏感、自尊心较强,表现为较强的胆怯和懦弱。一种是外向型学生,这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为不懂装懂、爱出风头喜欢、哗众取宠。因此在一些不良环境的诱惑之下,学困生很難保持意志力,存在着一定的情感障碍。
3.团体意识
在数学教育环境中,学困生因为缺乏学习热情,对于教师也产生一定的畏惧、排斥心理。无论是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还是集体活动中,学困生都难以融入群体,无形中也加剧了学困生的思想负担,影响了教育成效的推进和培养。[2]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在初中教育中,针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立足课程本身,推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的教学模式。通过推动学困生转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平衡教育资源的同时,让学生的学习习惯、文化素养、思想性格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促进班风教风建设
借助教师的专业教学,改变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转化学困生,能够在班级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实现对班集体整体教育的发展,以更加系统、全面的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平。通过对不同数学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整合,以良好的班风带动校风、以踏实的教风塑造学风,让初中学生能够共同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助推教育成果研发
现行的教育改革大纲指出,教师具有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担负着拓展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探寻对数学学困生的积极转化,不但能够使学校获得更加突出的教育特色,而且能够助推创新教育向教学改革的高度延伸,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全面、具体、精细的教育途径。
三、初中数学学困生在教育转化中面临的问题
1.缺乏教师的鼓励与重视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加速对学困生的转化,需要教师找出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特点,对他们在零散知识、发散思维、习题扩展等方面进行重视和鼓励。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容易忽视对学困生的针对性教育,往往实行“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因为学困生需要的时间、精力较多,一些教师更乐于对优等生进行照顾和帮助。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往往会冷落学困生、厚待优等生,导致学困生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严重阻碍学困生的教育转化。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生本身的影响。数学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耐心、信心和细心,才能够掌握更加充分的数学知识,但是这往往是学困生难以做到的。很多学困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不愿意进行踏实的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文化课根基薄弱,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面对学习上遇到的各类问题,只会退缩。让学困生保持常态化的学习热情,也就成了教师面临的教育重点和难点问题。[3]
3.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
现在的家长都是围绕着学生转,他们要什么给什么。甚至有些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物质奖励挂钩,久而久之,孩子对物质奖励失去兴趣时,那么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动力,最终形成厌学的情绪与习惯。也有一部分学困生身处离异、单亲家庭之中,因为缺乏完善的家庭教育,所以养成了消极、敏感、自暴自弃等思想。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面临困境,再无法获得教师的疏导,就更容易形成各种思想问题,这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成长来说都十分不利。
四、增进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实施策略
1.推进家校合作,加强合力教育
增进家校联系,能够使现代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积进一步加强,也让学困生意识到自身担负的家庭期望和社会责任。为了改变数学教育面对的种种难题,实施家校合作无疑是一项良好的发展路径。首先,教师需要和家长一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方式的引导。我通过发放《学生数学家庭教育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和家长对于数学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桥梁。同时,通过电话、短信、“家长微信群” 等形式,定期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状况,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数学学习和教育,促进家长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实现家庭和学校的合力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2.促进自我改变,加强教育引导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学生。分析学困生的成长和心理环境不难看出,很多学困生都长期生活在淡漠、指责和批判中,他们渴望关注、希望理解,在校园生活中,教师也就成了他们渴望的对象,理解的希望。为了加强学困生的自我改变,我组织学生通过列出数学成绩表格、建立数学档案、分析学生错题等情况,加强对学生的特点教学。以充满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各项举措,从生活到学习上关心和爱护学困生。让他们保持乐观、开朗的发展心态投入到数学课程之中。鼓励学困生向学优生请教解题办法、相互交流数学学习心得,促进学困生将这种学习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跨出“改变自我”的第一步。
3.抓住教育契机,激活课堂教育
教师要设法推进激励教学,促进课堂活力,多方面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初三我接手的一个班,我发现有七位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都非常喜欢用配方法来解,也只会用配方法,连求根公式都不清楚,更不要说韦达定理的应用。我抓住这种契机当堂布置了如下作业:解方程: ,不能用配方法解。点名七位学生在黑板上做,特别强调五位学生用公式法解题。当时,他们都蒙住了,不能配方,还能解吗?五位学生写在黑板上的公式既然没有一个是对的?这!怎么可以呢?我要求这七位同学课后总结:1、配方法的依据 2、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幾种方法 3、求根公式的推导 4、 , 的结果与系数的关系。当成一次数学作业,进行常规检查。就是抓住一次次学困生暴露出来的知识漏洞、短板,当堂激活、深化。在我的初三课堂上,经常穿插初一、初二的知识点,翻了一遍又一遍,不断掀起学习数学的小高潮。教师要细心观察,乐于从细处入手,敢于穿插激活课堂,从而加深对学困生的转化。
4.活用教辅,分层教学
教师要认真阅读、研究教辅书,制订切实可行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分层次设计教学问答,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流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敢于对教材、教案进行大胆改进和补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优等、中等和第三等。要求和帮助他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严格执行,逐步实现。针对学困生郑婷婷,我与家长沟通帮助学生制订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在家庭家长监督,在学校老师配合指导,学生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初三第一次大考郑婷婷从不及格(65分)进步了18名(97分)。就是在这种关怀下,每个学困生的数学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在数学课堂上,我分层次设计课堂疑问,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运用表扬、激励、比赛及自我评比等手段,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针对学困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一个学困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目标。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学困生的存在是正常现象。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律能力有限,尤其是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给予全方位的统筹,其首要问题就是充分认识到学困生在面临教育转化的特点。要求教师对这一部分学生群体给予深度的剖析,结合初中学困生的学习困境,让学困生的日常学习达到最优状态。同时,面对学困生表现出来的“共性”和“特性”,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数学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运用更高效的数学教育手法,让学生能够具备更强的心理抗压能力,加速对学困生的转化和帮扶。
参考文献
[1]李海高.爱心教育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8,24-25.
[2]将大勇.班主任之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46-47.
[3]蒋玲玲,李子超.高中学困生产生原因及转化策略研究[J].中国教师,201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