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莎
摘 要:本文立足基于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从善用生活素材,创建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合情猜想与推理;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语言,养成良好的推理与证明习惯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推理;生活化情境;发散思维;逻辑语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发受到重视。逻辑推理是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指的是从一个命题出发,经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得到另一个命题的过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从一般到特殊,即演绎;二是从特殊到一般,为归纳。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主导”思想的残留和学生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因素,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并不高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策略,用合理的方法全面高效地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一、善用生活素材,创建生活化情境。
学生推理能力的锻炼,对推理材料的理解和兴趣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推理材料多来自于课本或者练习册,而这样的题目有的比较老旧,故并非所有题目都能成功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快速而正确的理解问题。问题情境生活化是近些年来流行的一个观念,它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增进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在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用生活素材,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推理材料的理解。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这一知识点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如交叉构建的篱笆,楼梯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我们又如何判断平行四边形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便可以总结归纳刚刚看到的生活中的图片,提取其中的共性,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为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等。而后,教师可以制作出一个活动框架,在两个角之间用一根活动木条作为对角线,让学生分成小组探究对角线与四条边夹角的特点。这样,教师引入生活中的素材可以让学生更容易代入进去,寻找到其中蕴含的数学定理,有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合情猜想与推理。
数学定理的证明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故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一直都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在新的教学方法中有时会不适应,表现在逻辑推理中,即为思维惰性较强,难以跳出思维定式的限制,不敢大胆猜想。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其能合理地猜想与推理。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先构建问题情境,即“小明准备做一个挑战,将一张纸不断地对折,试试自己能对折多少次,设纸的厚度为1,那么第二天纸的厚度是多少?第三天呢?第四天呢?第十天呢?”教师即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由于这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第二天纸的厚度为2,第三天为2×2=4,第四天为2×2×2,第二十天为2×2×…×2(19个)。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同学们,我们看到,这种方法虽然能正确地表达出数学关系,但较为繁琐,你们还知道什么更好的写法吗?又如何表示呢?”以此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通过试错法得出乘法的概念和正确应用方法。
三、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语言,养成良好的推理与证明习惯。
逻辑推理是一个严密的过程,有着其内在的规律与思维顺序。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只重视结果,对推理的过程却不够重视,在推理的过程中经常缺少关键步骤。这就导致即使学生推理出了结果,在教师提问的时候依旧支支吾吾,难以做出正确而简洁的回答,即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逻辑推理的过程,训练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语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推理与证明习惯。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证明”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例题培养学生逻辑语言和逻辑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是需要注意教授学生正确的逻辑语言,即数学上的因为“∵”和所以“∴”,让学生按照标准作答;二是要注意证明步骤的完整性,如学生需要证明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等,才能证明这个图形为平行四边形,同样,以平行四边形延伸,也只能延伸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了逻辑语言的教学,有效地培養了学生正确的推理习惯,促进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入生活化素材,创建生活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语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推理习惯。这样,教师才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基于逻辑推理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242.
[2]李爱科.基于逻辑推理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