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强
吴越国时期是温州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五代时期,浙江对外贸易发达,大量瓷器出口,促进了温州港的兴起与繁荣,也为宋代温州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文学发达、学术兴盛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一、钱镠占领温州
唐末温州先后为朱褒、朱敖兄弟及卢佶所占。
朱褒,温州永嘉人。兄诞为本州通事官,属唐末寇乱,兄弟聚兵自卫,以功摄司马。副使胡燔去世,朱氏兄弟据温州。朱褒善属诗文,礼贤下士,但性情凶残,后收朱诞印绶,投降刘汉宏,最后甚至将朱诞杀死。刘汉宏署朱褒知州事。
第一次杭越战争暴发,杭州董昌、钱镠对阵浙东刘汉宏。朱褒支持刘汉宏。在钱镠渡钱塘江夜袭刘汉宏的关键战役中,温州刺史朱褒率领的海舰,驻札在赭山海口。中和四年(884)四月,朱褒出战船于望海,助刘汉宏训练水师。在董昌、钱镠与刘汉宏的决战中,光启二年(886)十月,朱褒所率水师在与钱镠在曹娥埭相遇,战船被焚溺殆尽。
战后董昌任浙东节度使。温州为浙东属州,但朱褒仍保持独立状态,不听董昌管辖。在后来钱镠对董昌的第二次杭越战争期间,朱褒固兵观望。
第二次杭越战争后,钱镠领浙东、浙西两镇,但朱褒仍保持独立状态。后朱褒以同姓结援于朱全忠,朱全忠奏授本州刺史,充静海军使。当时钱镠也正结好朱全忠,与朱褒暂时相安无事。
天复元年(901)五月庚戌朱褒去世,兄朱敖代之。[1]
天复二年(902)十一月,温州发生内乱。裨将丁章逐刺史朱敖,朱敖逃奔福州。天复三年(903)四月,丁章为木工李彦所杀,裨将张惠趁机占有温州。天祐二年(905)八月,处州刺史卢约弟卢佶攻打温州,张惠逃奔福州。
天祐四年(907)三月,钱镠命钱元璙、钱元瓘讨伐温州,不久占有温、处二州,控制瓯江流域。
吴越国时温州共有四县:永嘉、横阳、安固、乐成。横阳,后梁乾化时改名平阳。安固,唐末或后梁时改名瑞安。[2]乐成,开平二年(908)八月改名乐清。
二、吴越国时期温州四大高僧
吴越国崇佛,温州境内佛寺广布,名僧辈出,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道怤、希觉、辩光、鸿楚四人。
(1)道怤
道怤,俗姓陈氏,温州永嘉人。唐咸通五年(864)出生。自幼恶鯹血之气。后在开元寺出家。具戒后,游闽人楚,参问各处高僧,曾拜在曹洞宗大师本寂门下,最后在雪峰义存处悟道。当时太原也有一个名叫道怤的高僧,因此闽中称道怤为“小怤布纳”。道怤回浙后住越州鉴清院,在那里传播雪峰宗学说。吴越国王钱镠对他也甚为尊敬,称他为“真道人”,造天龙寺命他居住,署号顺德大师。文穆王錢元瓘创筑龙册寺,请道怤居。天福二年(937)八月去世,终年七十四岁。荼毗于大慈山坞,起塔于龙册山前。道怤在鉴清院、天龙寺、龙册寺三处开法,门人编有语录,但至宋初已仅存梗概。[3]
唐后期神宗南宗主要在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传播,到唐末五代逐渐向东发展,传播重心开始向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倾斜,并产生云门、法眼二宗。在此过程中,德山——雪峰系禅宗的传播对禅宗传播重心东移以及云门、法眼二宗的产生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道怤正是雪峰系禅宗弘传两浙的关键性人物。当时雪峰系禅宗在吴越的传播受到了儒家势力的排斥。唐末反佛人物中,为首的便是晚唐名士皮日休的儿子、后来成为吴越国丞相的皮光业。皮光业以辞学宏赡著称,且对禅学颇有研究,对僧人多所诘难。皮光业早年似对佛教抱着一种敌视的态度。义存的另一弟子灵照在与皮光业辩论时,因语不相投被逐出越州。但与道怤辩论后,皮光业对其学说深为钦服,改变了对佛教的态度。
(2)希觉
希觉,字顺之,俗姓商氏,世居晋陵。希觉唐咸通五年(864)生于溧阳一个儒墨传世的士人之家,属唐末丧乱,其家累被剽略,家道中落。希觉幼时曾佣书于罗隐家,罗隐听说他的身世,叹息再三,多给他雇直,劝他归乡修学。文德元年(888),希觉年二十五岁,感叹“时不我与”,求于温州开元寺出家。龙纪中受戒,揣摩律部,往天台山,禀教于西明寺慧则律师。则乃法宝大师之窝足。广明中,关中丧乱,避地江表,始窥其墙,终见室家瓌富。慧则出《集要记》解《南山钞》,希觉不称所怀,遂著记广之,曰《增晖录》,取曹植“萤烛末光,增晖日月”之义,成二十卷。此书在两浙地区广为流行。希觉后在温州讲训,武肃王钱鏐弟钱铧时任温州刺史,深加礼重。希觉后惹上官司,为人所诉,钱铧释而不问。希觉徙居杭州大钱寺。文穆王钱元瓘造千佛伽篮,召为寺主,借紫,私暑曰文光大师。四方学者云集。希觉除佛学外,兼通外学,长于易道,著《会释记》二十卷,解易。希觉晚年以吟咏为乐。年八十一,犹勤于学,抄录书籍异本,孜孜不倦。希觉于乾祐元年(948)去世,享年八十五。
希觉平生著述甚丰,拟罗隐作《江东谗书》五卷,又有杂诗赋十五卷,注林鼎《金陵怀古》百韵诗、杂体四十章。
希觉是南山律宗振兴吴越的一个关健人物。一则,他与吴越国的政府官员甚至吴越国王本人都有交往,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二则,他在学术上成就卓著,《增晖录》一书出笼以后即风行两浙,促进了南山律宗的传播;三则,他培养了佛教史上著名的僧人赞宁。南山律宗在南方的传播出现过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以吴越国时期的赞宁为代表,第二个高峰以北宋中期的元照为代表。而赞宁是希觉的学生,希觉的传道活动实际上开启了第一个高峰的序幕。除赞宁外,希觉还有一个弟子皓端,是天台宗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宋朝初年的山家山外之争产生很大影响。
(3)辩光
辩光,吴越国诗僧、书法家。
辩光字登封,俗姓吴氏,温州永嘉人,唐史官左庶子吴兢之裔孙。幼舍家于陶山寺剃度。辩光长于作诗,多作古调诗,《宋高僧传》谓其诗“苦僻寡味”。辩光又长草隶,《葆光录》卷一谓“其飘逸有张旭之妙”。后西上长安,唐昭宗诏对御榻前书,赐紫方袍。后谒华帅韩建,荐号曰广利。自华州归故乡,谒武肃王钱鏐,钱鏐以客礼延之。而辩光为人孤僻梗直,与钱鏐甚不合,乃归甬东而终。明州刺史仰仁诠素重辩光高蹈,亲为丧主。葬后三年,发棺,举行火葬,收舍利,起小塔。
辩光有文集传世。其书法,得其传授者有弟子从来、温州僧正智琮等。又有朝贤赠歌诗,吴融、罗隐等五十家,成一集。[4]
(4)鸿楚
鸿楚,字方外,俗姓唐氏,温州人,生于唐大中十二年(858)。鸿楚的外兄弟都在越州龙宫伽蓝出家,鸿楚遂求二亲随同出俗。年二十三,方升上品无作。及回温州,深受州将朱褒礼重。唐大顺中以城南有废大云寺荒墌,表闻唐昭宗,经朝廷批准,鸿楚亲自主持废寺的修复工作。武肃王钱鏐乾化初年于杭州龙兴寺开度戒坛,召鸿楚临坛,并奏荐梁大祖,赐紫衣并号。诗人郑说南游,向鸿楚赠诗:“架上紫衣闲不着,案头金字坐长看。”鸿楚于长兴三年(932)六月五日,无疾而化,终年七十五岁。其年迁塔于慈云右冈。
鸿楚平生讲《法华经》,计五十许座。又曾撰《上生经钞》,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至宋温州人犹称为僧宝中异宝。
鸿楚有兄鸿莒,曾往长安学律,兄弟并有重名。[5]
三、吴越国温州的制瓷业
吴越国制瓷业,瓷器是吴越国非常重要的出口商品,境内窑址广布,主要有越窑、婺州窑、东瓯窑与龙泉窑。东瓯窑主要就分布在温州境内。
温州地区窑址主要分布在瓯江下游和飞云江中上游两岩依山傍水的地方。现在发现的窑址大部分是唐后期、五代时期的。这一时期是温州地区青瓷窖止的发展时期。这时窖址数量多,规模大,产品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其烧造范围也不限于温州、永嘉地区,而向西沿瓯江大展到青田、丽水,向南大展到瑞安、泰顺等具。五代窑址集中在两个地区方,一是温州西郊的西山,有窑址1处;二是泰顺县东南的玉塔村,有窑址6处,即石头面山窑址、岭背窑址、茅田窑址、菖蒲地窑址、山罗子窑址和石桥桥湾窑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或稍小于此。其器物的造型、纹饰和釉色,與龙泉窑的早期产品十分相似。其中西山窑址、石头面山两处窑址较重要。西山窑址位在温州市西郊的西山。1964年温州区(市)文物管理委昌会在西山窑附近的西郭大桥头发现一块有“开宝三年太岁庚午”纪年文字的西山窑瓷碑,有力地证明了西山窑的烧造时代为吴越国时期。
此外,还有位于永嘉县楠溪江下游罗溪乡启灶村西的启灶山启灶窑址和位于浙南临近福建的苍南县藻溪镇盛陶窑址群范围内下山虎村的下山虎窑址,以及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城郊乡双桥村后的下桥山北山脚的正和堂窑址。五代时期的温州地区瓷窑,不仅继承了六朝、隋唐时期的制瓷优秀侍统,而且在器物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创造,生产技朮有了根大的提高,窑场有了发展。此吋,制瓷中心里仍然在永嘉和温州市一带,但向南并展到瑞安、泰顺等县,向西即瓯江上游方向发展到丽水、龙泉等地,而且对后来龙泉青瓷窑系的兴起有着一定的影晌。[6]
吴越国是浙江制瓷业发展史上转折时期。当时越窑将衰未衰,龙泉窑将兴未兴,东瓯窑上承越窑,下启龙泉窑,对浙江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此后东瓯窑与龙泉窑联为一体,有力促进了瓯江流域的开发与发展。而东瓯窑与龙泉窑瓷器的出口,也带动了温州港的繁荣与发展。到宋代,温州人口大量增加,经济迅猛发展,大量文学家、思想家密集涌现,此皆有以致之。
参考文献
[1]《吴越备史》卷1《武肃王》天复元年五月庚戌《朱褒附传》。
[2]改名时间,《舆地广记》卷23《两浙路下》作“五代时”,《十国春秋》卷77《武肃王世家》作“天复二年(902)”,同书卷112《十国地理表》将其事系于天复三(903)。
[3]《宋高僧传》卷13《后唐杭州龙册寺道怤传》。《景德传灯录》卷18《杭州龙册寺道怤禅师》。《十国春秋》卷89《道怤传》。
[4]《宋高僧传》卷30《后唐明州国宁寺辩光传》。
[5]《宋高僧传》卷25《梁温州大云寺鸿楚传》。
[6]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温州地叵古案址调查纪略》,《文物》1965年第11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管理处《温州地区瓷窑址的考古调查》,《东方博物》第4辑,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王同军《浙江温州市郊正和堂窑址的调查》,《考古》199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