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君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受其体裁特点的影响,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情节复杂,在单纯地解析文字过程中,学生总会迷失方向,不知道的在讲些什么。将情境教学应用其中,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不足,还可以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经历文本故事,从而实现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情境教学;应用对策
情境教学作为新课改下备受关注和好评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在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将复杂的小说情节直观地展现出来,还可以使学生在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参与中,深刻地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本内容,从而增强对小说的理解,提高小说阅读质量。立足于小说阅读应用情境教学的优势,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这样对此教学方式进行应用。
一、通过角色创设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习心理学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建构。简单地说,在小说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阅读小说的主体,引导学生走进小说情节,对人物形象进行感知和揣摩,从而一步步在自主性的发挥下,建立对人物的感知,为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其蕴含在文字语言中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对人物的理解,立自然离不开学生与人物之间的角色碰撞了,当学生“成为”角色本身的时候,其会穿越时空一般,走进主人公所处的时代,经历主人公经历的一切,感知主人公当时的心境,从而与主人公的情感共鸣,增强对人物的理解,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基于此,我在组织小说阅读教学的时候,会应用角色扮演此情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故事角色,获得情感的发展。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教材节选的这一章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将人物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为我们生动地展现出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的性格特点。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使学生扎实把握人物形象,我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林黛玉、王熙凤等角色。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为了将人物生动地展现出来,其会细细地揣摩人物的一言一行,如当贾母在询问林黛玉读过哪些书的时候,林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接着询问其他姐姐妹妹读了什么书。以此体会林黛玉的知书达理,体会到人物性格。
二、通过环境创设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学习心理学在研究的过程中,指出,知识是在与社会文化活动和情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旦离开文化活动和情境活动,则发展受限。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是在外界的刺激下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组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想使学生有效阅读,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其受到外界的刺激,实现继续发展。就小学阅读教学来看,因为该体裁本身就具备环境这一要素,且环境与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以小说中的环境为切入点,借助多样的手段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情境法的过程中,与环境展开互动,进而深入地体验小说当时的情境,感知故事的发展。以《祝福》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助环境因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形象,且周围的人不公地对待祥林嫂,这是为什么呢?祥林嫂遭受的不公对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当时“吃人”的环境,以此使学生在情境的牵引下,对当时的生活进行体验和感知。在学生感知的过程中,我同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一名辛劳能干的母亲失去了孩子,社会中的人一般会如何对待她呢?以此在今夕的对比下,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罪恶,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产生深切的同情,并为感知文本整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通過故事情节叙述强化学生审美体验
故事情节的理解是学生参与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其需要借助具体的情节,感知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深刻地理解文本,促进情感的丰富。就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所选取的小说内容来看,为了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意识,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其一般就有优美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在品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所以,我在组织小说阅读教学的时候,会以文本中的意境美为切入点,采取情节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细细体会。以《荷花淀》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白洋淀妇女形象。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借助语言描述和多媒体图片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了文本中美丽的自然景色,从而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作用下,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扮演人物角色中体会人物形象,在体验社会环境中感知文本主题,在经历故事情节中获得美的熏陶,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成香.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J].汉字文化,2017(06):49-50.
[2]苏丽娇.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