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晓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被提到重要位置,各学科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开展过程中,主要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尊重学生意愿、丰富教学内容和转变课堂角色等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教学;有效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健康合格人才的重要出发点,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方面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不仅对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具有良好影响,而且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使用,通过学科学习在思想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技巧等方面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人,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质与能力,并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素养,最终立足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深入要求。在教育教学方面,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视角,即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更加高效、开放、优质的学科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拓展学习,养成自學能力,培养学科素养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长远影响。新课程标准构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其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在体能释放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避免消极懈怠和焦躁不安的情绪。最后,要在体育教学中领悟体育锻炼过程中心理上的释放和矫正,通过长时间锻炼观察身体的积极变化,从而形成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顽强进取的拼搏精神和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对感冒发烧之类普通疾病的防御不再依靠自身免疫力,而是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对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的重要性也逐渐淡忘,导致免疫力不断下降。加上受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心理状态也越来越令人堪忧。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发展带来教育方式的变化和教育误区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疏于体育锻炼,心理调节能力变差,个性心理发展不健康。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偏差也有很好的矫正作用。
体育核心素养正是对当下这些教学弊病和教育误区的扫盲和去除,是从根源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之所以会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所引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明显差异,以及轻视核心素养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客观来讲,体育核心素养要求体育课堂教学向更深方向发展,从对学生身体的塑造转向对学生心理的建设。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体育一个全新视角的观察,也是对优质化教育、人性化教育在更高层级,即精神层面的要求。体育核心素养包含着许多积极向上的自我调节方法,正确健康的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培养顽强的意志力、积淀正确的人生态度、追求卓越及勇往直前的体育精神。
三、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身心得到协调健康的发展,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学培养体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效果各不相同。如何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基础上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可谓至关重要。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通常被视为一个很清闲的岗位,体育课大多流于形式,只是停留在教学表面,很多学校在课业任务繁重的时候经常会自行取消体育课,而日常能维持下来的体育课内容也只是绕操场跑步、立定跳远、自由活动等简单项目,敷衍了事。在枯燥乏味的教学中,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对体育精神的感触更是少之又少。如何让学生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感知体育锻炼的深层次内涵及身心带来的变化和益处,就要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首要依靠的就是体育教师个人的引导。
重视体育教学和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根源上重视起来。如,对在校体育系师范生的培养,日常教学安排上要符合体育学科课程标准,注重开放性和对这些未来教师整体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对于在职体育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要经常组织专业培训和团队建设活动,为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提供丰富的源动力,使教师做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自身要不断进取,提高思想觉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查漏补缺的习惯,接受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善于借鉴新颖的教学方式,吸收优势,弥补缺陷。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的变化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对自身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改善。
(二)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促进体育日常化
在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教学要想具备独特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多样化的体育设施和完善的锻炼场地就是吸引学生的一个“法宝”。学校塑胶跑道、草坪、运动场馆以及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课业紧张之余进行日常简单的放松锻炼,从而为学习过后高速运转的大脑及时补充氧气,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可以说,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依赖于任课教师的质量,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忙于学业的在校学生来说,最简单、普遍的放松方式便是到教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利用体育健身器械缓解身心疲劳。因此,有人把体育锻炼比作“高度神经活动紧张时最有效的药剂”。当下有条件的学校都应积极扩建学校操场及体育场馆,为学生课余生活的多样化提供更多选择。逐步促进体育的日常化,能大大减少体育教学的枯燥性,进而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相结合,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传统的听从教师差遣的体育教学形式一直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被动上课,这种教学形式并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科核心素养更是无从谈起。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采取手段措施来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揣摩和深入了解,教师要及时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安排多种类型相结合的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例如,可以在课堂锻炼中融入竞赛的成分,让学生针对一个项目分组进行比赛,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比赛过程中,通过比赛来转移体育项目本身的枯燥性,同时,让课堂教学有娱乐的趣味性,寓教于樂,学生就能在积极的氛围中参与到体育项目中来;其次,通过小游戏进行体育小常识的学习,分组问答或者是传球问答,可以让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加深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但无论是竞赛还是游戏,教师都要与学生共同商讨,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让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
(四)尊重学生意愿,丰富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除了在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在内容上也要丰富多彩,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因性别与性格不同,在对体育锻炼的喜好偏向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兴趣爱好会随着学生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分布,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课堂注入丰富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能让学生转变思维,形成活跃的思维方式,而且能使学生在各种体育项目中得到不同形式的锻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同时,可以增加教学中的新鲜感,使学生摆脱单调带来的疲惫感。
(五)转变课堂角色,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讨论和探究的体育教学氛围,在探究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由教师根据学科素养的标准给予评价和指正,再应用于体育锻炼中,使实践和理论相统一,深化学生的思维认知方式。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性,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
综上,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其他各学科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它作为教育和体育的交叉点和结合部,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按照学校的育人规律,以体育核心素养为视角,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尊重学生意愿丰富教学内容和转变课堂角色等途径来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并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