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刘光武
摘要:采用典型抽样及电子问卷调查法,分析了部分林业高职院校近三年毕业的林业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果表明,伴随区域经济活力的释放、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毕业生在地级市以下区域就业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专业对口率仍需提高。进一步释放行业需求、提高高职林业类毕业生专业素质及专业归属感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林业高职院校;林业类专业;就业城市类型;专业对口率
一、数据来源
全国林业高职院校有近20所,用典型抽样法抽取8个林业高职院校,涉及到的林业类专业有10个。采用电子问卷,分别对2015届、2016届、2017届毕业生进行就业现状调查,获取有效电子问卷3244份,电子问卷回收率达72%。从收集到的问卷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就业城市类型调查
按照行政级别,中国内地城市分为三种类型: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及以下。直辖市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副省级城市有: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共15个城市。地级城市及以下有:绵阳、保定、苏州、福州、郑州等以及所属县。
这三届毕业生就业的城市类型根据问卷统计后,结果如下:2015届毕业生,直辖市就业比例为8%;2016届毕业生,直辖市就业比例为7%;2017届毕业生直辖市就业比例为6%,近三届毕业生直辖市就业比例有下降趋势。近三届毕业生在副省级城市就业比例稳定在37%,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分别为55%、56%、57%,呈稳定趋势。可以看出,林业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连续三届的城市类型就业比较稳定。
三、影响高职院校林业类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大学生求职成功与否受限于自身的就业期望。就業城市类型是城市魅力的体现,也是大学生择业意向中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可以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及发展的机会,同时,就业城市类型的选择也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发展前景等综合考虑。
(一)个人因素
高校的不断扩招,压低了高职院校录取的分数线,造成高职院校生源综合素质不断下降。受各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自制能力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必然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若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就较差,进而影响工作与专业的相关性。
(二)行业特点
林业类行业为艰苦行业,高职院校林业类毕业生对口就业后要去基层一线工作,工作地点偏僻,办公环境差,野外工作时间长,经常要风餐露宿,且收入低,缺乏保障。学生的高期望与林业行业的特殊性造成学生心理落差,于是很多学生选择放弃所学专业,从事与专业不相符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矛盾
受自身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区域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与市场需求往往有一定的出入,具有滞后性,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目前市场上需求的人才对口性较差,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盲目追风等问题,看到某个专业就业不错,蜂拥而上,造成院校间的恶意竞争。从市场反馈的结果来看,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对口就业率低,另一方面是市场上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
四、不同类型城市就业原因分析
(一)副省级以上城市就业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大中型城市工资、福利待遇高,工作环境好,有45%的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选择在副省级以上城市就业。
然而,近1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量毕业生的社会供给与城市新增就业机会相对缓慢的矛盾导致了高职生在城市就业数量受限。面对蜂拥而至的大学生,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招聘条件。受学历歧视、户籍歧视、生源地歧视、生存压力等因素影响,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副省级以上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就业层次低、就业质量差等问题。很多毕业生在副省级以上城市蜗居,做超市收银员、保安、快递员等工作。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在副省级以上城市类型就业的林业类毕业生比例在近几年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地级市及以下城市就业原因分析
相对于副省级以上城市就业压力大问题,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则存在较多的就业岗位,也更需要高职人才。同时,地方经济发展活力的释放,国家对中西部经济发展投资的增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地级以下城市就业。
1、区域经济体的辐射作用。1957年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并指出在这种循环累积过程中,存在着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区域强大的经济能向周边区域的扩散和辐射,主要表现为资本、信息、技术向落后区域的转移和传递,这种效应有利于带动落后区域的经济增长。
我国先后成立了多个区域经济体,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渤海区域经济体、西部生态经济区、西南区域经济体、中原区域经济体、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东北区域经济体等。迅速崛起的区域经济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高速增长点、制度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支点。目前,区域经济体正从能量聚集期开始向能量释放期转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辐射和牵动作用,激发了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中小城市的发展活力,区域经济体的建设为实现全国范围内经济均衡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同时,伴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医疗、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倾斜,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地级及以下城市的发展活力不断释放,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在本地就业,这将持续推动中国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2、行业需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林业则是基础的保障。首先,森林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巨大的作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结构等功能给农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次,森林为国民经济提供木材产品;再次,森林本身是巨大的资源库,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还在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过去经济发展过程中,森林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到改变。在意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之后,我国开始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及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讲话,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即将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護、生态系统保护,这给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定了一个方向,为林业类毕业生受到重视提供了政策保证。
为了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各省、市、县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我国就业市场的平稳发展。森林城市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湿地公园建设、公路廊道建设、护岸林建设、生态园规划、康养基地建设规划等为林业类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平台。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技术型人才,林业类高职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林业类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技术保证。所以说,行业需求是促使高职院校林业类毕业生留在省内就业的重要因素。
3、就业宣传。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对“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欠发达地区志愿者、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就业政策宣传,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激发了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激情。
4、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调整。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设计同样要紧密结合企业需要。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精密结合企业需要,近几年,高职院校经常组织相关教师对全国林业企事业单位做深入调研,并邀请林业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进行论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使林业类毕业生掌握符合企业需要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技能。
在对林业类企事业需求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分流整合,增加前沿的、必要的教学内容,保留实用性强、操作能力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删减过时的、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调整,专业课程的整合,增强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信心。
五、结论
政府与高校的努力,拓宽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为地方经济做贡献。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专业对口率较低,就业质量还有待提升等。
高职院校林业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配合,共同提高。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高职院校深入行业调研,洞悉行业发展,了解市场需求,使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协调。二是打破传统,增加教师教学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三是改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突出职业院校特色。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五是做好就业指导,指导学生做好职场规划。六是林业行业完善体系,增加行业需求,为林业类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就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