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岸琳
摘要:分析了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重要性,阐述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存在原因,提出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围绕建设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建设、网络舆论环境、工作队伍建设和开拓教育新天地等五个维度齐抓共管,切实打好领域攻坚战。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齐抓共管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党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始终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全球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出,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声音回荡在大学校园。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我们既要理解和尊重大学生接触各种思潮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更要教会他们明辨是非,不能人云亦云,要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一、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资讯的重要途径,各种讯息的飞速传播和社会舆论的无限拓展,使得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思潮涌入校园,如何让大学生明辨是非至关重要。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能再停留在“会议上讲一讲、会后写篇心得体会”这种传统模式。
目前,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已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西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颠覆我们的思想,美国“分化、西化”的战略实施,通过互联网、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和基金会宣传仇共、反共的言论,到处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混淆青年学生的视听。从台湾的“太阳花”学潮到香港的违法“占中”,某些西方政治势力,无不倾力发动意识形态战,不停地向我们的青年学生渗透各种有毒的思想,诱导他们盲目崇拜、盲目自信,导致信仰缺失。这些事件时刻警醒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希望,更是栋梁之材,他们的意识形态一旦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中国的颜色!中国是依靠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现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了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新形势下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至关重要。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不仅关乎旗帜、关乎道路,更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高校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制,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很大挑战,工作体制机制亟待创新,工作实效也很难令人满意,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模式单一,鲜活度不够
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是对事物的感观思想,集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要通过一套严密的逻辑思维表达。这与当代大学生所追求明快、外显的生活特质形成了强烈反差,是造成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守旧,还停留在“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教育阶段,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小组讨论,生搬硬套的模式宣讲抽象的理论概念,无法满足青年学生追求新鲜的口感,受教者兴趣不高,对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不全面,接受程度较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日益提升,从一线辅导员到思政课专职教师不乏博士学历者,但因循守旧的教育模式、教育成果未能入脑人心,学和做两张皮。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理念模糊,对象意识不强
检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应该是看大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首先要搞清楚教育为谁服务、怎样服务、服务是否有效等问题,而现实是教育者对工作对象的把握和研究不到位,并未从受教育者的视角思考问题,仅仅是急切要求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肩负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念等等。他们极少考虑或者了解大学生在关注什么、需要什么、为什么有这种需求、怎样与之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渠道。教育理念的偏差,使意识形态教育收效甚微。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追根溯源,只是解决了暂时的问题。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吸引力弱,实效性不强
意识形态工作遵循理论性和体系化模式,内容比较抽象和单一。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学一种理论、研究一种思想,学腻了,都会了,还在学,不了解学习的意义何在。当前各种非主流思潮不断冲击校园,高校的教育工作缺乏有力的抵制,而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又不能灵活运用现有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错误声音,加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沉重、乏味,对教育途径、载体的把握和运用不丰富,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不能满足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生活需求,他们对意识形态问题不关注、不追求、不感兴趣,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说服力弱,感染力不足
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是让大学生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并将其入脑人心,最终转化为行动的指南。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比较严肃,平台单一,极少运用叙事化的语言,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不太紧密,说教味浓,指导实践能力较弱,一般是“就事实讲道理”,说服力弱,感染力不强。另外,受传统思维束缚,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极少有专业化的科研团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研究不深入,创新力不足,不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感染力不强,影响力较弱。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是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把握不够,对教育者的自身能力与水平评判不足,教育者的关键作用发挥不明显等原因造成的。
(一)未能及时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等重大政治方向问题,高校身负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一些高校领导对教学科研工作与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辩证关系理解有误,未能正确看待和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高校各部门间的协同创新发展意识不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宣传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专业学院(系)等部门各行其道,缺少统一规划,内容千篇一律,形式单一陈旧,毫无新意,教育效果不佳。
(二)未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教师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但高校的师资队伍培训内容单一,多数教师关注在专业学科领域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提升,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法律方面的培训较少,有一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底线思维和政治意识欠缺,错误理解“学术无边界、课堂有纪律”,极难发挥教师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三)未能有效有力反击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
一些高校只关注专业学科建设,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研究不够,对于校园里传播的多元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缺少有力的反击,对当下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解释不清楚,对舆论舆情的传播规律把握不准确,使得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发声无力、影响较弱。
四、齐抓共管。切实打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攻坚战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和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时代重任。同时,高校也是一个文化交织、思潮多样性的阵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必须让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整个社会及高校齐抓共管,切实打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领域攻坚战。
(一)不断夯实党管意识形态建设这个基础,显著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管理水平
高校党委要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建设前线,不断管理和统筹意识形态工作建设。首先,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明确守土意识底线,不断完善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在选人用人方面严把政治观,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化战略思维和担当意识,确保党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其次,要强化正面宣传,强化阵地管理。高校党委要不断加强在课堂教学、学术研讨、讲座论坛、网站微信等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管理,用大学生喜爱的语言风格、生动活泼的话语、趣味的交流方式开展理论宣讲,提升理论宣传水平,紧紧抓住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主动权。最后,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战场,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用活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为大学生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帮助大学生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提供了具体的准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精髓。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的历史底蕴、学科特色,统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的熏染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塑造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提高理性认识水平,克服认知障碍,正确看待社会转型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立足本校历史传承和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可持续推广的精品校园文化项目,用生动鲜明的表现形式,提升意识形态建设文化价值。
(三)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优化网络舆论环境
網络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要塑造一批高素质、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党员先锋模范典型事件的宣传报道力度,使其在现代网络大战中占据主导地位;要提升网络媒体的建设水平,重点围绕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事件,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通过校园网站、广播、微博微信等不同渠道主动直面问题、共同发声,用专业知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四)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打造坚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是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则是主力军,“三主”地位的确立,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系统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不动摇,系统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随着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方式、目标定位应重新诠释,传统的照本宣科已不能满足大学生求知的愿望,用理论知识在现实社会中解惑答疑才更能刺激年轻人的“味蕾”,满足他们求知的渴望,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他们的血液。
(五)围绕创新转变思想,努力开拓意识形态教育新天地
要让大学生真正喜爱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改变教育理念。一是在工作中不仅要围绕热点问题重点研讨,同时更加注重内容上的选择和诠释,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途径和载体、生活化的叙事语言表达出来,不能让大学生感到意识形态教育冰冷没有温度或者抽象神秘,要让大学生感到意识形态教育是生动的、具体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能自觉地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并能产生互动与共鸣。二是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要求,于是从翻转课堂到慕课,从手机进课堂到课堂进手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一刻也没有停歇,但离我们的目标还有距离。
面对多元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空间的冲击,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显得更加重要。针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复杂情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应理清思路,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勇于并善于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