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绪 成忠万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各方面都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各样的新兴事物琳琅满目,让很多自制力不好的人都沉迷于这个花花世界,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导致有很多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生放弃学业,其中初中学生尤为多,农村初中学生更多。因此,我们要探讨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和控制对策。
关键词:初中辍学;农村学生;控制对策
我国强制性要求全部学生遵循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由于一些偏远山区执行力度不够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很多农村学生在初中时期就辍学不上,去大城市找工作等一些其他去处。这将是一个教育方面的比较严重的问题。解决这个难题,是我们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到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1.1父母受教育层次低,对娃娃教育缺失,没有强烈竞争力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受到教育的人本身就不多所以他们的思想较为落后,“读书无用论”这一观念深深留在孩子家长心中。很多家长总是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最后还要在村子里生活,干跟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劳作,认不认识字没有什么用,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好。没有强烈的竞争力让孩子们与城市的孩子一样,上学,成人,成才。因而导致很多农村初中学生辍学。
1.2留守儿童缺少关爱
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非常多,一般的都是家里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只剩下爷爷奶奶跟孩子在家,由于老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低,而且不能够事无巨细的给留守儿童带来像父母一般的关爱,而产生厌学心理,特别是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学生,也不排除有想刷存在感辍学而引起父母的关心的情况。
1.3家庭条件不好,因为贫困而辍学
农村家庭条件都不怎么好,特别是家里孩子又多的情况下,无力支付众多孩子高昂的学费,只能支持每个孩子都上到初中,认几个字就行,也不求深造。也有的是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给家里造成更多的经济负担,主动要求辍学,去工作,去补贴家用,这些孩子们的懂事让人心酸。
1.4自己思想观念不对,主观不想上学
由于受环境或者其他原因的影响,就感觉上学并没有什么出路,前途,而且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学习成绩跟不上,就主观上不想上学,渴望早一点进入社会中去,去享受新生活,好的生活。所以自己主动要求辍学。
1.5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特别是有男生的家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一些观念的落后,就觉得男生是传宗接代的后人,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听之任之,而导致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嚣张跋扈的青春期男生觉得辍学很酷,什么都想尝试,而酿成大错。感到一时好玩而辍学。
1.6学校环境不好
农村抵触偏远,一些政策完全不到位,而且条件艰苦,很多教师都不愿分配到这种地方来,师资力量也不够丰厚,学校也不重视这种事情,导致教师不教,同学们也不愿意学习,情况也就越来越不好,管理也不严格,孩子就不想学习了,甚至讨厌学习,就会产生辍学心理,进而付出行动。
二、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对策探讨
2.1对父母进行再教育
学校应该召开一个大型的家长会,对家长们的思想看法进行了解甚至纠正,让他们明白孩子们接受教育是应该的,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有理论依据的,不管怎么样,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做出让初中的孩子辍学的这种行为。
2.2农村企业的建立,让更多人能在家乡进行工作
在家乡建立一个农村企业,招收当地人作为工作人员,这样就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让孩子们能接受到父母的关爱,能夠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样的话,才有心思学习,并且更有动力学好。而且老人们也没有能力对孩子们进行管教,真正影响大的人还是自己的父母。而农村企业的建立就是一大创举,为孩子们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现象。
2.3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
国家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政策,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水平,可以进行一些补贴,或者带领农村进行创业致富,让他们过上不再贫穷的日子。让即使那些家庭有众多孩子的人也能够交起学费,这样就减少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情况。让孩子们都有钱读书,再无后顾之忧。
2.4加强政府作为
可以调查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主动给他们补助,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生活方面的,要落实到真正贫穷的家庭中,这样肯定会减少农村学生辍学的人数。或者减少学费,让那些贫穷的学生也有书读,也能读的起书。
2.5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
改善学校教育设施,让学校重视到初中生辍学的严重性,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多配一些教师到那些贫困的山村去,给他们更多的希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能远离农村,出人头地。
三、结束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和相应的历史使命。学习就是让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这种价值和使命。对于那些在农村初中就辍学的学生,我感到深深地遗憾。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减少甚至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我们要学习知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是如果只有初中学历是远远不行的,要一直学习,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宁丽娟.探讨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和控制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23):37.
[2]徐占吉.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对策[J].甘肃教育,2004(Z2):14.
[3]田芬.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4.